早在西汉初期,汉景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55年)在西北边郡(主要在甘肃境内)的马苑就曾达36所,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到汉武帝刘彻时,为了抵抗北方的匈奴族,就两次派张骞“凿空”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汉武帝酷爱良马,同时出于军事上需要,曾多次派使者用重金在西域索取良马。为了得到良马,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他先后得到了敦煌渥洼池马、乌孙马、大宛马,他把这些良马逐一称作“天马”(神马),每得到一批良马,他就作一次“天马之歌”,并亲自在长安上林苑打猎试马。最后他命渥洼池马为“宝鼎马”,命乌孙马为“西极马”,命大宛“汗血马”为“天马”。以后人们一说“天马”就指的是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得到过康居马、波斯马、吐谷浑马、突厥马等良马。以上这些“天马”、良马,在水草丰盛的河西走廊繁殖、生长,并与当地良马杂交,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良马。《新唐书·兵志》上说:“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郡,西面不远就是大马营马场(今山丹军马场),西汉时那里养马曾达10多万匹;东西的岔口驿也有良种马,南面祁连山下,青海湖周围有浩门良马。本地良马与西域良马杂交,便生了像“马踏飞燕”,即铜奔马这样的良马。这种情况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了东汉和以后的许多朝代。丝绸之路自西汉开通之后,一直到东汉,河西走廊驿站相连,走马不断,僧侣、商贾相望于道。武威郡、张掖郡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和中端,其地理位置很重要,西域的良马都要通过这里才能到达中原,同时本地又兴养马业,引进了许多西域良马。这些都为无名氏艺术家创作“马踏飞燕”这一稀世珍宝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生活素材。他们通过长期观察、分析、研究和创作,把许多种良马的特点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和大胆的艺术构思,创作出了一个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完美的艺术作品──“马踏飞燕”。
据学者、史学家和畜牧专家考证,从“马踏飞燕”的形态看,应属乌孙马种,是力速兼备的良马,但从它的对侧走(即前后腿同时迈右或同时迈左)的飞驰来看,它又是乌孙马和本地良马杂交的后代。无名艺术家就是取材这种杂交马而创作出“马踏飞燕”这个完美的典型的。它比乌孙马和当地良马体形更加矫健、骏美,更加灵活有力。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之一的“特勒骠”,其形象、姿态酷似“马踏飞燕”。据考证,“特勒骠”原产在甘肃兰州近郊,即河西走廊的东面,这些都是西域良马与本地良马杂交后,“马乃益壮”的佐证。
争议的名字
很多人将奔跑疾速的马都比喻为燕,或与燕扯上各种联系,包括这件“马踏飞燕”的文物。然而,似乎古人见到疾飞的这种鸟,并不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燕子──家燕。说起燕子的尾巴,大家一定不陌生,譬如燕尾服,屁股后面有两条叉开的“燕尾”。但是,马蹄下的鸟尾呈楔形,而家燕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并且是深叉形,也就是经典的“燕尾”;如果家燕的12枚尾羽全部像扇子一样展开,最外侧的2枚比其他尾羽都要长很多,家燕在快速飞行中尾巴会打开,即为叉状或貌似剪刀状;而“飞燕”并未呈现出家燕尾巴的形态。
家燕虽然在飞行中看上去比麻雀、喜鹊、乌鸦之类常见鸟类的速度快,但它的飞行速度只能说“一般般”,其最高时速只有75千米,与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相比简直相差甚远。家马奔跑的最高时速通常可达90千米,但如果说一匹马的奔跑速度只是刚刚超过了家燕的速度,而这匹被张大将军尊为千里马、天马的领头马只是踏着家燕的话,那么这匹马与一般的家马又有何区别呢?所以,“马踏飞燕”的“燕”显然不是家燕。
那么会不会是另一类叫作“燕”且飞行速度更快的鸟呢?除了雀形目燕科的家燕、河燕、崖燕、岩燕、沙燕、树燕、林燕、毛翅燕、锯翅燕、毛脚燕等90种之外,还有一类鸟也叫作“燕”,但并不是真正的燕子,它们是──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全世界约有100种。雨燕的翅膀为尖长形且后拢,脚趾为前趾型,即4个脚趾全部向前,适合抓握岩壁,而不能站立在树枝或电线上,它们与蜂鸟是近亲。
雨燕的飞行速度很快,在整个鸟类世界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飞行速度最快的雨燕是白喉针尾雨燕,它的水平飞行时速达169千米。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普通雨燕,亦称楼燕,就是北京奥运会福娃妮妮的原型,在北京也被称为北京雨燕,水平飞行时速达112千米。直到今天,在甘宁一带仍然可以见到这两种雨燕疾驰在天际,捕食各种空中飞虫。
考证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郭沫若先生起的名字显然不科学,无论雀形目燕科,还是雨燕目的鸟类都不符合铜奔马蹄下飞鸟的形态特征。那么,哪种鸟既符合形态特征,也符合速度标准呢?矛隼飞得很快,俯冲时速为187千米——209千米。更快的是金雕,它的水平最高时速为129千米,俯冲时速可达320千米。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是游隼,它的水平飞行时速最高为105千米——110千米,俯冲时的最高时速可达389千米,是世界公认的动物飞行冠军!
游隼自古就被人们熟知,它最为常见、飞行又快、体型也最符合“马踏飞燕”标准。古人爱隼,或称猎鹰,特别是驯化猎隼、游隼、燕隼等鸟类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即使到了当代,仍然有像王世襄先生这样的“大玩家”,善于驾驭隼、鹞、鹰、雕等猛禽。汉代也是一个极为尊崇野生动物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对隼、雕等猛禽,褐马鸡等勇猛的雉鸡,以及各种各样的战马、骏马喜爱倍加。从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文献都可佐证。这就说明,从形态特征和速度标准,乃至文化含义上最与“飞燕”相符的鸟类就是隼,即使古人不一定完全准确识别游隼、猎隼、燕隼,但确定奔马脚下的是隼而不是燕,肯定是没问题的。
所以,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不应叫作“马踏飞燕”,而应该更科学地叫作“马踏飞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