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小孩”文徵明(2)

如果非要类比,文徵明真像是《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厚道到无以复加。

一日,文徵明到某人家中做客,觥筹交错之间,有一来客迟到。主人问客人怎么来得这样晚,客人搪塞:“老文邀我去吃酒。”原来,这个客人并不认识文徵明。眼看就要出丑,文徵明立刻自称“老张”,起身对主人辞行。

又一日,仍旧去某人家中做客,席间,文徵明独自去静室休息,桌子上有金杯金盏。忽然闯进来一个乐工,怀揣两个金杯就开溜。文徵明便对主人说,您家的金杯很好看,我带了两个回家仿作,回头来送给您。

他的书画闻名于世,邻居拿来自做饼团之类的作为润格,他就乐呵呵地给人题字作画。造假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并不在意:“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到了最后,连造伪者都请文徵明在假画上题字,他居然照题不误。

唐寅落魄之后以售画为生,文徵明就借来他的作品,“借留斋中累月”,然后题上自己的题跋——这当然是为了让好友的画作升值。

但倘若你以为他是个滥好人,那便大错特错了。他给自己定下“三不应”的规矩:1.宗室藩王不应。2.中贵官宦不应。3.外夷诸国不应。

据说,曾有藩王备古鼎古镜,差人送到文家,表明不需要作画,也没有任何要求,只是纯粹表达一下对文徵明的敬仰思慕。文徵明连信也不拆,并说:“如果启封后再辞谢不受,那就不恭敬了。”他坚持不肯拆开,也不落一字,当然是避免和藩王通讯,日后落下话柄。

正德九年(1514),宁王朱宸濠遣使至苏州招揽人才,“吴人颇有往者”,这其中便有45 岁的唐寅,他欣喜若狂前往南昌,准备大展宏图。同样45 岁的文徵明却推脱说自己有病,坚决不往。他对儿子说:“岂有所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

果然,数年之后,朱宸濠谋反被擒。靠装疯卖傻才躲过一劫的唐寅从南昌归来,他终于领悟到文徵明“笨拙”之中的高明之处,心悦诚服:“寅长徵仲(即文徵明)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徵仲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

虽然慢,但是稳

1523 年,54 岁的唐寅走完了一生,他这一生,丰富多姿又命运多舛,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我们至今不知道他是否真的遇到过秋香,但我们知道,在他心目中,文徵明是一辈子的好友。他们一起论过画,讲过诗,争吵过,写过绝交书,在唐寅家人连续去世、日子最为暗淡无光的时候,是文徵明承担了照顾他弟弟的任务,让他出外远游;在唐寅落魄放纵的时候,是文徵明写诗鼓励,希望他早日走出低谷。而现在,唐寅在这人间的画卷已经完成了,54 岁的文徵明仍旧在一步一步地走着,艰辛而坚定。

文徵明还是没有考中,他还是姑苏城里有名的老好人,接待客人,先开口问人,早饭吃过了吗?客人说没吃,他就和客人一起吃早饭。上午一定要吃点心,虽然只是新鲜做的饼饵之类;午饭一定有酒,他却不甚饮。

他终于因为才学而被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当了官,这是唐寅的心愿,于他,似乎无可无不可。

任职翰林院时,文徵明被两位状元姚明山、杨方城羞辱。两人在众人面前说:“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这当然是嘲笑文徵明,不过,正如文徵明的忘年小友所说:“然衡山自作画之外,所长甚多。二人只会中状元,更无余物。”千百年后,状元何其多也,我们能记住的,却是十次不中的文徵明。

笨拙的文徵明没有回应两人的羞辱,他只是不断上书请辞,希望回家“躺平”。彼时的朝廷,嘉靖皇帝正为了大礼仪的事情与杨廷和等老臣不和,文徵明内心似乎同情嘉靖皇帝,但他的入仕却是受到林建树和乔宇等杨廷和派群臣的帮助,两下为难,索性彻底退出,放舟南下,回老家画画。

这在当时当然是无奈之举的下下策,但当我们把这件事放到更为宽广的维度来看时,就会发现,这是文徵明的聪明之处。

他一直这样稳稳当当地走着,虽然慢,但是稳。

画《兰亭修禊图》的时候,文徵明已经73 岁,73 岁的高龄,他仍旧可以这样耐心地画着人物的衣袂飘带,笔笔精到。他画这幅画,是为一个叫曾潜的朋友,这个朋友号“兰亭”。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年,在波谲云诡的朝局之外,只有笨拙的文徵明,乐呵呵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只有创作,才可以保持永远的平静。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二十日,90 岁的文徵明正在给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写到一半,笔搁下了,他端然坐正,这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姿态。他就这样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很多年之后,在苏州博物馆,我见到了被贝聿铭嫁接而来的“文藤”。蒙茸一架,窈窕繁葩。坐在紫藤花下,难免又说起文徵明和“江南四大才子”。才子应当是怎样的?风流倜傥,逍遥自在,一如文徵明画中,高山流水烹茶访友。

然而,人生不是画作,文徵明这一生,也全然不是陶渊明。现在的人爱临摹文徵明的多了,因他的小楷美得老少咸宜。但其实文徵明的字最难模仿,他89 岁还可以写那样灵动的小楷,没有一点点火气。而我们只能描摹那皮囊,骨肉是见不到的。

——只因为我们不肯如他一样笨。但,有一点总是可以做到的,人生那么长,走得慢点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