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名臣杨椿和<书诫子侄>(2)

三、宽容谦让,教子戒浮去躁

永安三年(530)九月,操纵北魏政权的尔朱荣,由晋阳南下强入洛阳。孝庄帝与近臣杨侃等,密谋杀了尔朱荣。杨侃可是杨椿的侄子啊!也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样,尔朱氏族便和杨家结下了仇怨。杨椿回归华阴原籍的第三年,即普泰元年(531),在关中的尔朱天光为替尔朱荣报仇,杀了杨椿及其全家。

杨椿的一生,清正廉洁,为朝廷尽心尽力;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很好的口碑,曾留下《书诫子侄》一文,为后人传道。大意如下:

我常常思忖:自己的才能技艺,都不如别人,然而却位至侍中、尚书,四次任九卿,十次为刺史,又为光禄大夫、仪同、开府、司徒、太保。兄弟杨津现在也当上了司空,其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忠诚勤谨,说话慎重,不曾议论别人的过失。不论地位高低,对人都以礼相待,所以,才会有今天啊。听说你们仿效世俗的人,因而有坐着接待宾客的,有奔走于权势之门的,有随意议论别人过失的。至于看见有权有势的人就敬重他,看见地位贫贱的人就轻慢他,这是做人最大的过失、立身最大的缺点啊。我们家到魏做官以来,自高祖以下共有七人做郡的太守,三十二人做州的刺史。在朝廷内外显赫的地位,一般人家很少能比得上。如果你们能保存我们家的礼节,不要骄奢淫逸、傲慢无礼,对别人宽容谦让,足可以免除他人的指责和讥刺,能够成为有专长有声望的人。

我今年七十五岁了,自己估量精力还可以朝拜天子,但是,之所以坚决要求退隐,正是想让你们知道天下“满足”二字,这应成为咱们家族的法则,而不是一味追求千载的虚名。你们能记住我的话,我去世之后再也没有值得悔恨的事情了。

《书诫子侄》,作为史上重要的教子文,被后人研学和铭记。

四、杨家政风家风,世代留有美名

杨椿父亲杨懿,陕西华阴县人,北魏大臣。好学又机智,为人清正廉明,人多敬服。孝文帝延兴五年,出任广平太守,迁选部给事中,历任安南将军、洛州刺史。卒于任上,追封弘农郡公,谥号为简。

杨懿一家数代,虽系勋贵之家,但政风和家风相当好,提倡清廉和爱民。杨播初入魏为官就是上客,禄恤甚多,但他们提倡俭朴。上谷太守杨珍和清河太守杨真,衣着都很朴素,常着布衣,并且还约束他们的子孙说:“你们以后若比现在富贵,就要谨慎从事,不要积累黄金一斤、彩帛百匹以上,足够用就算是富足了。”杨椿也训诫子孙说:“不要一味地追求享受和利益,也不要总是想和有权势之家联姻。到我们兄弟这一代,已经不能遵守这些规矩了。现在你们服饰、车乘都已华丽姣好,我知道你们的恭俭之德,逐渐不如上一代了。我们现在虽不贫贱,但居住的宅第,不要太华丽堂皇,就是担心你们后世不贤,不能保住这份家产,被权势之家所夺取。

杨椿侄子杨侃,字士业,乃杨播的儿子,颇爱琴书,尤好绘画。当时杨播一门,贵满朝廷,子侄早通,而侃独不交游,公卿们很少有认识他的。亲朋劝他出来做官,侃说:”我拥有良田,何必担心晚年之事,只是恨自己没有什么才能。“

杨家人为官,多有政绩。杨椿的侄子杨逸在光州刺史任上,正遇连年灾荒。杨逸想以仓粟救济百姓,而所司惧罪不敢。杨逸说:”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假令以此获戾,吾所甘心。“之后打开粮仓,救助百姓,然后申表上奏。对老小残疾不能自存活者,又于州门造粥饲之,将死而得济者以万数。杨逸不仅为政爱人,而且特别憎恨贪官污吏,他广设耳目,对贪官污吏进行查处,做到善恶毕闻。

杨家世代为官,在政治上都很自律,言行举止都有礼有度。尤其是杨椿,从马倌做起,后至侍中、尚书,一般人所不能及也。杨椿对朝廷忠心耿耿,颇知进退,宠辱不惊。尤其是他的《书诫子侄》,更是名传千载。杨椿曾说:”不要一味地追求享受和利益,也不要总是想和有权势之家联姻。“笔者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杨椿的思想高度非一般人所能及,其对后人的教诲,更是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