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墨宝

一、

明朝时,有个叫王仁和的半吊子文人,喜欢游历天下,四海为家。这日,王仁和骑着毛驴,进入皖西地界,忽然想到有个同乡肖莫名在舒州为官,便想去舒州城走走,与肖莫名把酒畅叙。

王仁和悠然地走着,到了一座大山下,此时正值炎夏,舒州的夏天犹如火炉。王仁和行走在烈日下,早已人困马乏,口渴难耐,举目远眺,看到山脚下有几间茅屋,便想过去讨口水喝。

王仁和来到茅屋前,跳下毛驴,远远叫道:“屋里有人吗?”茅屋虽然柴扉大开,却没人应答。王仁和牵着毛驴走进篱笆院落,瞥见一个白发老翁,正坐在灶台下烧火,手里拿着一张纸,想塞进灶台里。

王仁和便走过去打招呼:“老丈,我是行路人,一路口渴,上门讨口水喝可好?”

那老翁许是眼花耳聋,王仁和连唤数声,他也没抬起头来。王仁和瞥见老翁手里是帧行书墨迹,纸张老旧,字体苍劲,不禁大吃一惊。他急忙跃到老翁面前,挡在老翁与灶台之间。老翁冷不丁地见跃过来个人,吓了一大跳,张大嘴巴,手指着王仁和惊叫道:“你、你是什么人?”

王仁和是个斯文人,见吓着老翁,连忙抱拳作揖道:“在下无礼,给老丈赔罪了!”然后又道,“老丈,你这墨宝,可否与我观瞻观瞻?”

老翁看着王仁和,面露诧异之色,迟疑地将手里的纸张递到王仁和手里。王仁和捧着细看,眼睛越瞪越大:这字遒劲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正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已无,存世的仅为摹本,已然惊世骇俗。这老翁手里怎么会有这样一帧《兰亭集序》?看那笔法,难道这是王羲之真迹?

王仁和心里念叨着,嘴里便不觉惊叫起来:“老丈,你这帧墨宝从何而来?”

老翁见问,木木地领着王仁和走进另一间屋子。这屋子破败不堪,一堵墙倒了,砖瓦梁木散落一地,一片狼藉。老翁指了指纸张,又指了指败墙旁的一个木匣,口中呜呜叫着,口舌笨拙。王仁和明白了:这帧作品放在木匣中,藏在夹墙里。因为墙壁倒塌,木匣才露出。一个山野村夫不知深浅,见不是金银财宝,失望之下,就要放进灶台里烧火。

王仁和摸出十两银子,放在老翁手里说:“我用这些银子,换你这帧旧字。”

老翁喜出望外,收了银子,将手里的“破纸”送给王仁和。王仁和小心收好,又从包裹里取出笔墨纸张,向老翁要了碗清水,问了老翁姓名,研墨挥毫,写了个字据:王仁和以十两银子买下马老翁之王羲之《兰亭集序》,云云。王仁和写毕,署上姓名年月日,将纸条给了这位马老翁。

王仁和得到这帧《兰亭集序》,揣在怀里,骑上毛驴,甩鞭狠抽毛驴屁股一下,毛驴如飞般跑起来。

王仁和来到舒州城,直奔州衙。肖莫名得知王仁和不远万里来访,拊掌拍手,奔跑着欢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和兄,你想死我了!”

肖莫名拉着王仁和的手,走进自己的书房。王仁和迫不及待地取出那帧《兰亭集序》,兴奋地说道:“莫名兄,请看这是什么。”

王仁和小心翼翼地展开宝贝,肖莫名凑过去细细一看,便问道:“仁和兄这帧作品从何而来?”王仁和以为肖莫名被震住了,得意扬扬地说:“缘分!真是缘分!我要不是大老远的来访莫名兄,如何能得到这帧墨宝。”

二、

王仁和将如何得到这帧《兰亭集序》一五一十说了一遍。肖莫名却摇了摇头,直言不讳地说:“仁和兄,我不是泼你冷水。我为此方官员,知道点本地的征候物象。那老翁土墙茅屋,虽然老旧不堪,却绝难逾百年之久。就是说虽然这帧作品深藏于土墙之中,也并不十分长久;再看墨色,也非千年前的作品。可以断定,这绝不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再说唐太宗生前推崇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尽善尽美,死后竟把真迹做了随葬品,应该不是虚妄的事儿,那么真迹当不会遗落在民间。”

王仁和听了肖莫名的话,顿时脸红脖子粗,文人风雅气度全无,失声叫道:“莫名兄,我好歹也是读书人,多少有些鉴别能力,你是道我眼拙,看不出真伪?藏于夹墙之中,难道不可以是后人所为,并非初藏?至于墨色,这样的作品一定藏得很深,故而看不出年代。你如此草草断定我这帧作品为赝品,这,你该不是别有用心?”

肖莫名却嘿嘿一笑,起身走到书架边,拿过一帧书法卷轴,徐徐展开。王仁和这下傻眼了:这一帧书法卷轴居然也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墨迹、纸张的颜色、墨迹的精到,均与他如获至宝的墨宝如出一辙。

王仁和瞠目结舌:“这、这、这——”

肖莫名收起手里的卷轴,心平气和地说:“我来舒州几年,得到了这帧作品,起初也是欣喜若狂,后来才知道,这是舒州一位隐居山林的高人摹写的作品。这位高人因深爱王羲之《兰亭集序》,毕其一生临摹作品,晚年已达至境,临摹的作品足可乱真,加上做旧处理,更让人分不出真伪。”

此后,王仁和接受了自己的宝贝是临摹之作的事实,也由衷感佩这位隐居人的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