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纺织岁月

1988 年,高中毕业的我,踏上社会的第一脚便迈进了纺织厂的大门,成了一名纺织女工。

我是9 月20 日入厂的,带着父亲为我打点好的行囊——180 元学徒费,一辆永久牌平把自行车,一块30 元钱的中壳双喜牌手表。我经过了半个月厂规厂纪安全培训,被分在了细纱车间,成了一名细纱值车工。还一身学生气的我,每天除了工作还坚持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第一次应知考试我就考了一百分,让师傅们刮目相看,得到了5 元钱的奖励。

新试纺的亚麻线投入试纺,我被分到了亚麻这边,当分厂苎麻厂开工运行时,我们来到了苎麻,成了苎麻厂第一批职工。我们边收拾厂房边工作,下了班除了学报纸,学习《山东工人报》,还要挖树坑植树,绿化厂房的各个角落,职工们都没有怨言。工作进入正常状态之后,我记得厂里曾用纺过的亚麻布为职工们做过一套黄色的亚麻工作服,不过,我们都没穿,捐给了贫困山区。

当年,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如淘粪工时传祥、纺织劳模郝建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王进喜,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我们厂纺织车间的老师傅张丽萍就是劳动模范,她创下了万米无疵布的纪录,我们很是羡慕。车间里,除了机器的轰鸣,更有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我们经常组织劳动竞赛,老师傅们经常进行操作表演。她们用灵巧的手,娴熟的技巧,快捷的动作,全神贯注地巡视着飞速旋转的纱锭。

正当企业日臻完善时,遭遇了第一次经济滑坡。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海、下岗、待业潮。经过了三个月的停产整顿之后,原来的苎麻厂改为了林茂纺织责任有限公司,三年后,又改为德利源纺织责任有限公司,企业得到复活。

这时候,我们褪去了刚入厂时的稚气,大多已结婚生儿育女了,更加珍惜工作的来之不易,大家拧成一股绳,四班三运转,企业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大多同事都上有老,下有小,但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琐事影响工作,月月全勤的考勤簿上,有谁懂其中的辛劳?同事小张,刚休完产假就把幼小的婴儿交给了乡下多病的婆婆,一心扑在工作上,吃苦在前,乐于帮助同事,年年被评为生产标兵、先进工作者。

然而,2017 年,企业在劳保拖交三年、工资拖欠三个月之后,市政府决定让桑纱厂接管。市政府给了两个方案,愿意干的去桑纱厂,不愿意干的可办理失业,自行转行,政府发放两年失业金。还有两年多退休的我,在权衡了目前形势后,毅然办理了失业,自谋出路。

工作了28 年啊,带着无奈和不舍,走出工厂大门时我一步三回头,泪水止不住盈满了我的眼眶,因为那里有过我的青葱岁月,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