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一个美好的字眼。看到春字,人们就会想到春天,想到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细腻的春雨,碧绿的春草,绚丽的春花,想到朝气蓬勃的孩子、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想到爱情,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
那么,春字是怎么产生的呢?
有人把简体字春拆开来,拆成三、人、日,说春就是三个人在晒太阳。这是一种有趣的说法,看似多少有点道理,却并不符合文字起源发展的事实。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春字有多种写法。
甲骨文字形1,由日与(屯)组成。日,表示太阳。屯,据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一个象形字,“象草木之初生”,也就是像刚钻出地面的草芽的样子。字形2中,得到了保留,并在日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增加了像小草的。字形3则将表示小草的两个,更换成了表示树木的两个(木),其中一个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字形4、5省去了日,居于字形的中心位置,字的四角则分别是和。
甲骨文产生的安阳地区,在我国河南省的北部。甲骨文春字,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地区春天到来时的情形。冬至以后,太阳的直射点从地球的南回归线逐渐北移,地球的北半球阳光照射的时间逐渐变长,白天的温度逐渐升高,就带来了草木的萌芽。以草木发芽为起点的蓬蓬勃勃的春天,就此拉开了序幕。
以上的字形,表明甲骨文的写法比较随意,字形还不够固定统一,却无不表现出了春天草木萌芽生长的特点。这些春字,有着强烈的象形意味,富有画面感和诗意,显示出了古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力,体现出了先民创制汉字时的科学思想与高超智慧。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依据春的小篆字形萅来说解的:
“萅,推也。从艹,从日,艹春时生也。屯声。”
许慎的意思是说:萅,意为推出万物。萅字由艹(草)、日会意,表示小草在春天到来时发芽生长。屯,表示读音。其实,如果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屯的解释,那么,屯在萅字中,就既表示读音,又表示意义。
从甲骨文字形开始,春发展出旾、萅、芚等写法。那么,今天的春字是怎么来的呢?
东汉隶书《孔宙碑》中的春字,与今天的简化字写法已经很一致了。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竹简中春字的写法,可以看作是简化字春的早期雏形。
春天,草木生长,鸟语花香,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美丽多姿的景象。而春天的这一切,都要感谢阳光的恩赐。春天的阳光,总让人想起温暖慈祥的母爱。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人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称“三春”。诗人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比作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寸草的心意,把母爱比作整个春天的阳光。两个贴切的比喻,使得这两句诗成为了歌颂母爱的诗歌中,最为优美动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