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劳也要劳

明代农学家耿荫楼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但更爱躬耕,一心想让百姓吃饱肚子。他写过一本《国脉民天》的农书,书里有一节讲选种:“所种之物,或谷或豆等,即颗颗粒粒皆要仔细拣肥实光滑者,方堪作种用。则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更加饱满。”

耿荫楼认为挑选些好的种子,一定会结出丰满的果实,可是在实践中,即使选再好的种子,经过精心培育养护,到收获的时候过秤,产量还是跟往年差不多。那时,小麦亩产一百来斤,水稻也好不到哪儿去,南方的双季稻好一点,加起来也就二百来斤,至于其他作物,产量更低。优良品种年年选,产量就是上不去,依然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景象。

很多人说耿荫楼的选种方法是徒劳,他自己也觉得这条路走不通,可他还是坚持在《国脉民天》里写上自己的选种方法。用他的话说,这是“无功不无功,徒劳也要劳”.

为什么徒劳也要劳呢?我猜想,耿荫楼是想告诉后人:这种看似科学、实质简单的方法,在他这一代已经试验过了并且失败了,今后有人想提高粮食单产,一定不要走他的老路,而是需要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果不其然,三百多年后,袁隆平、李登海等农业科学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后,另辟蹊径,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圆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吃饱”之梦。回看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耿荫楼的选种实践和他写的《国脉民天》没有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