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命哨

1、飞来横祸

秦三观是个货郎,成天推着一辆独轮车走村串镇。车上装着各种小物什。进了村口,拨浪鼓一摇,吆喝一声,乡亲们知道他来了,就来买自家需要的东西。他也顺便收些东西,像鸡蛋啊,姑娘家的长头发啊,废铜烂铁啊,但大件不收。

这天傍晚,他来到红柳村前。叫卖了一天,他实在累了,就放下车子,坐到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此时,红柳村里炊烟袅袅,还不时飘过来一阵阵饭菜香味,秦三观也觉得肚子饿了,就拿出干粮和水袋,吃一口干粮喝一口冷水,再望望村子里的炊烟,闻一闻饭菜香,心里一阵失落。

秦三观丢下干粮和水袋,拿过拨浪鼓,摇了几摇,待鼓声落下,他清了清嗓子,大声唱道:“华山修炼春复秋,白云青松作伴俦,山间时有恶瘴起,万物为此皱眉头……”他唱的是《宝莲灯》中的一段。他时常走村串镇,逢到演戏,就停下来看,看得多了,就记住了。此时他心情差,想起这一段来了,随口唱起。

秦三观唱一段,就摇一段鼓,唱腔与鼓声相和,倒也热闹。鼓催唱,唱催鼓,他连唱带比画,倒也像了七分,简直把官道当成了舞台,而他就是那舞台上唯一的角儿了。

他正唱得带劲儿,忽听旁边有人击掌叫了一个“好”!他忙停下来,扭头看去,见是个矮胖的中年男人站在一边,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来的。他不好意思地说道:“见笑了。”那中年男人走到他跟前,抱拳行礼,说道:“我是和庆班的班主宋一良。小兄弟,你这戏是跟谁学的呀?”秦三观说他没跟着师傅学过,只是看人家演过,就记下来了。宋一良竖起大拇指说:“听几场就能唱成这样,真是天才!小兄弟,你跟着我走吧。我保证请来最高明的师傅,把你教成角儿,让你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过得滋润!”

秦三观摇了摇头说:“我可不想天南海北地走,像个没线儿的风筝,不知道飘到哪里。”说完,他推起独轮车,进了红柳村。

进了红柳村他才知道,一个大户人家给老母亲祝寿,特地请来了和庆班,要唱三晚大戏,现下正在搭戏台呢。村里有戏班子唱戏,乡亲们就一门心思地想着看戏,没谁会来买东西了。秦三观也没心思看戏,推着车子穿村而过,回他家所在的回龙村去了。

累了一天,秦三观早早地睡下了,睡得很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秦三观就起了床,觉得口渴,就到水缸边舀了一瓢凉水喝。他正抱柴做饭,忽然觉得嗓子里一阵火烧火燎,又忙去喝了一瓢凉水,但嗓子没润凉下来,反倒更干疼了。他想喊想叫,可嗓子里像塞了一团火炭,喊不出,也叫不出。

秦三观急得跑到镇上,敲开了隋郎中家的门。隋郎中让他张开嘴巴,看了看他的喉咙,又给他号了号脉,再问他发生了什么事。秦三观只能胡乱地比画着。隋郎中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有人给你下了哑药。我给你开服药,试试吧。”隋郎中铺开纸开起了方子。秦三观却愣住了:谁会给自己下哑药呢?

秦三观拿着隋郎中开的方子,到生药铺里抓了药。他提着药包往家走,心里头却还在思忖着:这些日子,他的生活一如既往,并没得罪过什么人呀,怎么就遭了如此黑手呢?唯一不寻常的,就是昨天傍晚他在红柳村外唱了一段戏,和庆班的班主宋一良想邀请他入班,他没有答应。难道就此惹下祸端?秦三观越想越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儿,一时恨得咬牙切齿。

那宋一良,是怕他被别的班子请去唱红了,和庆班就不好混了,所以才对他下了毒手吧。秦三观越想越气,咬紧钢牙,誓报此仇。

2、搅场

秦三观回到家,一边熬药,一边想着报仇的法子。最简单的法子当然是到县衙告状,但这法子明显没用。因为他拿不出宋一良给他下哑药的证据。

按他的想法,哑药是昨天夜里下的。宋一良动了坏他嗓子的念头,就悄悄跟踪他,来到他家门外。待他睡熟了,再偷偷进到他家,把哑药放到水瓢中。他夜里睡觉打呼噜,嗓子干哑,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喝瓢凉水,于是中了哑药。哑药是在深夜里偷偷下的,不会有人看见。假如他到县衙去告,宋一良死活不认,县太爷又能怎么办?县太爷定然不会向着他,这案子也就成了无头案,最后不了了之。

还有一个法子,就是偷偷打死宋一良。但这太容易暴露,那他就得被斩杀。他才二十岁,是老秦家的独子,死去的老爹老娘唯一的嘱托就是让他早日娶妻生子,传递香火,可他还没成亲,更没一男半女,他可不想断了老秦家这一支。

秦三观心乱如麻。他想出了几个法子,但又都被自己一一否定了。此时,药已熬好,他喝下后,感觉稍稍好了些,就到独轮车前盘点起他的货物。收来的要卸下车,分门别类地放好,待收得多了,再进城去卖给不同的买家,换回银钱。卖的货有少了的也要补上,不能等乡亲们买时没了,那还赚什么钱呀。他的货中有一挂哨子。他拿起一只,放到嘴边一吹,哨子“嘟嘟”作响。秦三观想喊一声:“我冤哪——”吹出来的哨音竟然也变了腔调,仿佛是他说出了话。秦三观拿着哨子看着,忽然生出一个主意来。

傍晚,秦三观来到红柳村看戏。

村里唱戏,那可是大事儿。红柳村的乡亲,先把这个大喜讯告诉了外村的亲戚,邀请他们来看,亲戚们一传十,十传百,就都知道了。有那爱看戏或者是爱凑热闹的,不等吃完晚饭,就急匆匆地奔了来。

戏台搭在村边的一块大空地上,乡亲们早早地就来占地方了,最前面的拿个蒲团或者席子,近前的拿小凳子,后面的拿板凳,再远就有搬桌子的啦。还有的干脆就坐在房檐上,居高临下地看。

戏台上点着几盏灯笼。

秦三观来得晚,只得远远地站着。

天黑下来,宋一良先上了台,讲了一番客气话,又请两个后生先演了一段小戏,算是热了场。台下渐渐安静下来。

小戏演完,两个伙计搬上了一块绘着山川模样的木板,锣鼓家什一响,有人在幕后唱道:“华山修炼春复秋,白云青松作伴俦,山间时有恶瘴起,万物为此皱眉头……”唱毕,扮沉香的后生挑帘来到前台,耍了一番功夫,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今天这戏,依然是《宝莲灯》。

扮沉香的后生年轻俊秀,唱功也好,很受乡亲们的欢迎。秦三观也喜欢,渐渐看得入了迷。演到沉香练功时,那后生连着翻了四个跟头,乡亲们一阵叫好。秦三观一个“好”字憋在嗓子里喊不出来,他这才猛醒,自己不是来看戏的,是来复仇的啊。他偷偷溜出人群,藏到一棵树后,从怀里掏出哨子,猛地吹了起来:“嘟——嘟——嘟——”

他这哨子一吹,台下便响起了一片哨子声。原来,秦三观事先给孩子们发了十几只哨子。孩子们刚刚只顾看戏看热闹,没人吹起哨子,这会儿听他吹起,也跟着吹。台下哨子声此起彼伏,台上的锣鼓声骤然加大,把哨子声给压下去了。

那和庆班也不是吃白饭的,见过多少场面,秦三观这招儿,对他们来说,真不算什么。台上的锣鼓稍加了力道,就把哨子声给压下去了。听戏的乡亲们恼了,冲着吹哨子的孩子大声喊道:“谁再捣乱,我把他脖子拧了!”

孩子们不敢再吹,秦三观也怕乡亲们把他揪出来打一顿,不再吹了。

台上演沉香的后生却脱下戏服,掼到台上,怒气冲冲地说道:“净是捣乱的,这戏没法唱了!”掀帘就进了后台。

乡亲们喊着:“唱,快唱呀!”

后台传来后生和宋一良激烈的争吵声。

两个丑角上台来插科打诨。

过了半盏茶的工夫,那后生才又上台,穿上戏服,接着演,却全没了精神,功夫练得无力,唱词也错了,乡亲们不高兴了,嘘声一片。

秦三观看在眼里,暗暗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