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勺记(2)

妹妹说:“从江里捞上来,不晓得是什么人用了的,不吉利,只好给猫用。”

哥哥说:“那你给我吧。上海有一条旧货街,我拿去让人看看,说不定能卖几块钱。”

在上海,还真有人出10块钱买下了这只碗。

三、

与这只碗有关的第三个人物,名叫杜继华。他是上海市邮局的普通科员,年轻时就喜爱收藏。那时,杜继华的工资有限,在旧物古玩市场看中了物件,若拿不出现金购买,就常常以物换物——这在民间收藏界很普遍。

一个周末的傍晚,杜继华在古旧文玩市场转悠。他看中了那堆旧坛旧罐中的一只碗。

杜继华伸手把那只碗拿到手上,问:“什么价?”

老头儿伸出3根手指头:“3000块钱。”

“太贵了!”杜继华说。

老头儿说:“那就用一部四喇叭双卡收录机换吧。”

杜继华把玩着瓷碗,20世纪30年代景德镇的精品,工艺上乘,品相完好,特别是碗底的黑釉楷书铭文“中山舰25”,更有价值,是文物哩!

于是,杜继华趁女儿不在家,偷偷拿走了女儿的四喇叭双卡收录机外加两盘邓丽君的歌曲磁带。一场以物换物的交易顺利完成。

四、

50年过去了,198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打捞中山舰。

1997年1月28日,一代名舰在沉落江底58年后重现人间。打捞出各种文物5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1件(套)。其中,有一只长14.5厘米的白瓷饭勺,瓷质细密,釉面洁白莹润。在瓷饭勺的底部,烧制有褐色的圆圈,圆圈内部有楷书“中山舰”和阿拉伯数字“25”。

2008年5月24日,修复后的中山舰被送往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的中山舰博物馆。2011年9月26日,在中山舰喋血罹难73周年之际,中山舰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一时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有关中山舰的文字画册和其他宣传品也纷纷出版。

此时,上海民间收藏家杜继华已经退休,正在安享晚年。从新闻中,他看到中山舰博物馆正式开放的消息——巍峨的25柱纪念碑,陈列在船台上的巨大舰身,博物馆陈列柜里的珍贵文物……杜继华激动不已。他走进收藏室,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只“中山舰25”白瓷碗……

杜继华决定,去一次武汉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带着“中山舰25”白瓷碗。

在中山舰博物馆中,杜继华拿出“中山舰25”瓷碗,说:“我是送瓷碗回家的。”中山舰博物馆馆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接过瓷碗,仔细鉴定,不错,与馆内现藏的“中山舰25”瓷勺同出景德镇一窑,瓷质、瓷色一致,是同一套餐具。

终于,在72年后,瓷勺和瓷碗团圆了。

五、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它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代名舰。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长崎三菱造船所订造,1912年6月建成下水,1913年加入中国海军。1925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永丰舰”易名为“中山舰”。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同年10月24日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被日机炸沉于长江金口水域。

在这里,我们讲述的,既是真实的历史,也是虚构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