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的退休报告(2)

写《清史稿》的人说了一句公道话:此时的张廷玉确实又老又病,已经不适合担任任何工作了。乾隆考虑到这种情况,又通融了一步,在张廷玉77岁那年正月,又批示:可以每隔十天去一趟办公室,每隔四五天去一趟皇宫和皇上商量工作;到这年冬天,恩准养病。到这分上,张老干部更加不好意思谈退休的事了。

在张廷玉养病期间,乾隆特意派军机大臣前去慰问,嘘寒问暖中,张廷玉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当着皇上的面实在不好意思提退休了,不过私下里想,还是暂时退了好。张廷玉的话讲得很保守,说是暂时退休,好像随时准备被返聘的样子。其实意思很明白,实在想退了。

乾隆扛不住了,批准退休,并且对张廷玉的归家程序作了具体指示:等来年河流里的冰块化了,坐船回京。除此之外,还写了三首诗相赠。

张廷玉离退休的事到此应该完美画上句号,他可以回家抱孙子颐养天年了。可这事还没完呢。

公元1749年,对于张廷玉来说,应该是欢天喜地的一年,经过和乾隆斗智斗勇、斗蛮斗狠的“大战”后,他总算成为离休干部了,赶紧准备行李回家去,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想。

偏偏他顾虑太多,一面欢喜,一面却想起另外一件事,这件事为他的退休蒙上一层阴影。他想起了自己百年之后进皇家祠堂太庙的事,心里琢磨:现在领导答应让我退休,会不会事后报复我,让我百年后牌位进不了皇家祠堂呢?这个念头一提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了。

张廷玉慌慌张张跑到乾隆那里,很着急地说:“皇上,前几年我申请退休的时候,您说老臣是皇家祠堂的人了,不能还乡。如今您批准我退休,会不会因此不让我的牌位进皇家祠堂呢?因此恳请您给老臣写个保证书,保证我百年后牌位能安安稳稳挪进太庙。”

乾隆听了此言,觉得很不受用,但情绪还是比较稳定的,很有修养地克制着,居然给张老干部写了张保证书,保证老同志的牌位在百年后一定进入皇家祠堂,这个由先帝制定的政策,坚决不动摇,坚决执行。

张廷玉走错了第一步,紧接着又走错第二步:居然不亲自去面谢,而是派了二儿子代表自己去感谢。此时,乾隆的情绪再也没法稳定了,当即草拟圣旨,准备对张廷玉傲慢的态度进行通报批评。好在皇上身边还有张老干部的学生,一面为老师求情,一面暗中通知老师赶快过来道歉。

没想到,张廷玉走错了第三步:他慌慌张张进宫请罪道歉。结果乾隆的情绪完全失控:“圣旨还在我办公室抽屉里锁着呢,你凭什么就事先知道领导要批评你了?你是不是在我办公室安插了耳目?!”

可怜张老干部,几十年官场全白混了,三步臭棋把自己的形象毁得稀巴烂。他被通报给全体朝廷干部,进行公开批评,昔日的政敌们蜂拥而上,纷纷表态:张廷玉不停打招呼,死乞白赖要退休,居然要挟上级写保证书,我们全体官员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撤销张廷玉的一切职务,其牌位不得进入太庙!

这之后,张廷玉基本消停了,他战战兢兢地待在北京,一心等着河里的冰块融化了,赶紧坐船回老家去。第二年,看看河里的冰融化了,张廷玉立即打报告申请回乡,没想到,又是一步臭棋。就在这一年,乾隆的长子定安亲王病死,他是张廷玉的学生,这学生尸骨未寒呢,家长乾隆正在伤心,张老师就递交上来一封冷冰冰的申请报告,乾隆的情绪又一次无法稳定,他严肃地批评了张廷玉,你好歹也是我儿子的老师,我这个做家长的还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你这个做老师的居然撂挑子走人,你怎么可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伤害朕脆弱的感情?而且用词前所未有的严厉。

于是,张廷玉能否进太庙的事情进一步提上日程,乾隆马上就此事召开扩大会议,会上达成一致共识,张廷玉不配进太庙陪皇上的列祖列宗,建议取消其资格。张廷玉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灵魂深处的私心进行了狠狠地抨击,主动打报告要求取消自己入太庙的资格。

带着满心的伤痕,张老干部回到了家乡,远离是非之地,总没事了吧?别急,乾隆心里还惦记着呢,就在这年九月,逮着个机会,又给张老前辈开了张罚款单:罚款15000两白银,北京的住所抄家。理由是张老干部的儿女亲家与反清知识分子吕留良有密切往来。

可怜77岁的张老前辈,三朝重臣,被少东家乾隆吓得一惊一乍的,居然还能顽强地活到83岁。大概,他是带着灵魂不能进入皇家祠堂的遗憾,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少东家乾隆改变主意了,批示:准许张廷玉的牌位进入皇家祠堂。活着的时候给你一个不确定,在你死后却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死者已经带着精神折磨走了,生者却感恩不尽,高呼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