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立还不起银子,只得以自家的宅院抵债。周老板接过钥匙,正准备离开,忽然看见林家立的书房里有一个紫红色的笔筒,非常精致,便拿起来说:“这个笔筒我喜欢,我要带回家中。”
锁好宅院的大门,周老板回县城里去了。被扫地出门的林家立没了栖身之所,只得在几个邻居的帮助下搭了几间草棚,给家人遮风挡雨。
很快,日子过去了一个多月。这天,林家立坐在草棚里正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周老板忽然闯了进来,把一个笔筒放到了桌上。那个笔筒正是一个多月前周老板从林家立的书房里拿走的那个。林家立没好气地说:“周老板,我已将宅院抵了债,你还来找我干什么?”周老板道:“我今天是来归还这个笔筒的,另外我把你的宅院也还给你,欠债一笔勾销,并送给你五百两银子!”说着,周老板将两样东西放到了桌上:一串钥匙、一张五百两的银票。
林家立愣了好大一会儿,才结结巴巴地开了口:“周老板,这……这是为啥?”周老板认真地说:“因为这个笔筒!”说完,他转身离开了草棚。
林家立搬回了失而复得的宅院,一连几天,他都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笔筒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让周老板改变了主意,不但归还了宅院,还奉送了五百两银子。
林家立每天早上都去镇上的一家小吃店吃面条。这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来到那家小吃店。刚在一张桌子旁坐下,一个男子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他抬头一看,那男子竟然是陆秋生,他不禁皱了皱眉。这时,陆秋生先开口了:“我听说周老板归还了笔筒,这其中的原因我要告诉你。”
原来,林家立的父亲林掌柜虽然是个生意人,却十分喜爱读书,喜好结交读书人。十年前,林掌柜去邻县郎溪县做生意,偶然认识了一个爱读书的少年—郑松。郑松非常聪慧,但家境贫寒,已经到了无钱读书的地步。于是,林掌柜送给了郑家一笔银子,让郑松得以继续读书。此后,林掌柜经常去郎溪县探望郑松,七年前,他在郎溪县县城里偶然看见了一种紫红色的笔筒,便买了两个,一个送给了郑松,另一个则被他带回了家中。
三年前,郑松考中进士,入职翰林院。郑家的一位邻居是周老板的亲戚,两年前,由那位邻居做媒,郑松娶了周老板的闺女……
周老板因为那个笔筒归还了林家立的宅院,还送给了林家立五百两银子之事传到陆秋生的耳中,他推测:周老板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因为郑松—这是郑松要报恩啊!
陆秋生想尽早告诉林家立内情,让林家立懂得善有善报的道理,改掉为人刻薄的毛病,善待他人。
听完陆秋生的一番话,林家立当天便赶到县城找到了周老板。
面对林家立的追问,周老板支支吾吾地说出了实情。
半个多月前的一天,郑松因为公干路过泾县县城,便去了一趟岳父周老板家,无意中看到了那个紫红色的笔筒,吃惊之余,他连忙询问笔筒的来历。了解了情况后,郑松央求周老板把笔筒、宅院还给林家立,并送给林家立五百两银子。因公务在身,郑松在岳父家只待了一会儿便动身继续赶路了,所以没有前往琴河镇看望林家立。
林家立听后羞愧不已,心中感慨万千:如果不是父亲乐于助人,自己怎么会一步走出危机呢?
第二天,林家立把陆秋生和以前的其他伙计全都请了回来,从此以礼相待。说来也怪,大家因此都乐意同他来往了,而他的生意也渐渐红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