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墨鱼(2)

奇峰山美景依旧,而淮阳苏府已物是人非,苏锦绣一悲伤,竟跳下墨潭。谁也不知墨潭到底有多深,柳篮儿看着黑乎乎的墨潭吞没了苏锦绣,禁不住在潭沿悲呼。悲呼声引来一位姓蒲的书生,蒲书生手中拿着把洞箫,当问明柳姑娘为何悲呼后,立即说声“不好”。现在正是午时三刻,蒲书生立马吹起洞箫来,只听那呜呜咽咽的箫声在墨潭上空盘旋,久久不散,像一个魔咒。奇怪的一幕出现在墨潭,一群黑乌乌的吞墨鱼竟然闻着箫声全部浮游上来,正好把沉入墨潭的苏小姐浮托了上来,苏小姐因蒲书生的箫声而得救。原来,蒲书生一年前来到奇峰山,被奇峰山秀美的风景迷住,便在奇峰山脚择了个良居,住了下来,每日必来墨潭溜达。某日在潭边吹箫,却引得潭中吞墨鱼浮起到水面来,争先冒泡,似是知音。蒲书生得一规律,此墨潭中吞墨鱼午时三刻都沉入潭底休息,想不到今日也能唤醒它们,实在是苏小姐命不该绝。

事后,蒲书生了解到王伯通的暴行,恨之入骨,无奈一介书生能奈何呢?听说苏员外过些时日就要被发配边疆,苏小姐对着清冷的明月暗自落泪。这泪击在蒲书生的心底,蒲书生觉得他应该做点什么。恰好淮阳传来内阁大学士沈微章路过淮阳,因景仰奇峰山大名,特意要来奇峰山的消息。endprint

隔日,风轻云淡,果真见一队人马上了奇峰山,为首的那人清瘦健朗,面无须,却有一派学士风范。上得奇峰山的左峰、右峰、中峰、倒悬一壶绝壁等处,且在题林壁也留下墨宝。同行一看,沈大人所题乃把颜体字发挥到极致,落笔是:“清水衙门莫论富,奇山秀岭莫道贫。明月一轮悬如镜,青衣两袖拂来风。”

题林壁上方家林林总总,沈大人一笑置之。下得奇峰山,他把手中的锦毫笔在墨潭中洗涤,却见墨潭中一片安宁,竟未有半尾鱼影。沈大人拿笔濯洗,口中不禁叹道:“难道沈某无缘见那吞墨鱼?”

这时,墨潭边的一株梧桐树上突然跳下一个人来,手中正拿着支箫。落地后,向沈微章行了个礼:“见过沈大人。大人并非无缘见那吞墨鱼,是因吞墨鱼被淮阳的乌云罩住,不敢露出水面。”

沈大人停下洗濯,看着眼前这个眉清目秀的书生:“你是何人?为何躲在树上?”

蒲书生道:“在下姓蒲,居在墨潭左右。今日在此,就想等沈大人为民做主!”

沈大人收了锦毫笔:“此话怎讲?”

蒲书生道:“大人,那淮阳知县王伯通,无事乱惹是非,硬把好心的苏员外家搞得支离破碎!”随即喊出民女苏锦绣,苏锦绣把来龙去脉讲来,痛斥王伯通的恶行。

沈大人道:“如若如你所讲,沈某定为你做主!”苏锦绣听完叩拜在地。

却听一通箫音过后,墨潭中一片翻涌,见是黑压压的一群吞墨鱼。

蒲书生执箫道:“大人为民做主,吞墨鱼才敢露出水面。”沈大人一低头,果真见到憨态可掬的吞墨鱼,晃着大大的脑袋,长得如大眼泡金鱼一样,拖着蒲扇一样的大尾巴,这才拂袖处理苏家的冤案去了。

经过多方取证,又有淮阳百姓作保,王伯通揪住不放的前朝的玉玺问题,沈大人并不认为那是反清复明的罪证,那只是上辈人的恩怨,何况明王朝早已灰飞烟灭,收藏此玉玺,只是一个玉匠的贪念罢了。沈微章当即下令,将苏员外一家无罪释放,并在皇帝面前参了王伯通一本。皇帝收缴了明玉玺,另把王伯通革职了。

消息传到淮阳,百姓欢天喜地。经柳篮儿牵线,蒲书生迎娶了苏小姐,婚后二人还常去墨潭边引逗吞墨鱼。不久,苏氏十月怀胎,生下一个男婴,却惊奇地发现男婴的左脚底下有块墨色胎记,却是一尾活灵活现的吞墨鱼模样。吞墨鱼因为尝遍百家墨迹,早已是一只文字灵鱼,所以应也是个吉兆吧。

这婴孩取名为蒲松龄。后来蒲松龄着下一本《聊斋志异》,享誉文坛,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脚底下那块墨色胎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