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20本“作业本”记录唤醒植物人女儿的10年(2)

20本日记记录女儿细微变化

有人叫声“妈妈”是一种幸福

2016年,女儿的右手第一次动了起来;2018年,女儿第一次能解衣服的扣子;2020年10月3日,女儿第一次喊妈妈;2022年,女儿第一次无意识接唐诗的下句……对于胡燕均来说,这都是大事,除了记进脑海里,也必须写进日记里。

“你比闹钟还准,六点钟叫醒妈妈,好起床做家务……开始一天的工作,给你喂药、喂饭,把洗脚水熬上。先按全身,又拍打;打静膜枪,翻背;按颈椎、按头,一系列下来就到十点了。”“然后,蹬车子,站床,做中频……”

在胡燕均的日记里,她这样记下了一天的“工作”内容。最近8年的时间里,除了外出求医,她基本是按这个流程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日记的内容也多有这样的重复。

为保证女儿的营养,胡燕均每天要做三顿饭,准备两次水果;为帮助女儿更好地恢复意识,她要时常给她朗读,放她曾经爱听的音乐……

正是数年如一日的重复,女儿华楠的情况越来越好。“比如,我说1乘1等于几,她能答出1;我说出英文one,她能接出two;我念唐诗’床前明月光,她能接出‘疑是地上霜……”胡燕均说,现在她们能实现简单的对话。另外,当胡燕均拿出抱枕,华楠会自然而然地用右手举起来,开始自行做康复运动……

“从2013年8月开始记日记,可以说是从被动到主动。开始是医生要求每天记女儿的出入量,就是吃了多少排出来多少。后来我主动加些东西进去,比如今天退烧了没,今天谁给她扎针没扎进去,还有每天的变化,包括我的心情、希望、盼望之类的。”胡燕均说,记日记成了习惯,如今已写下了近20本。

照顾女儿已近十年,胡燕均说,这既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的考验。“看着女儿的每一点进步,都会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胡燕均说,今年10月15日,是丈夫的生日,女儿华楠对他说了一句“生日快乐”,丈夫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我从来就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想法,也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你有一个孩子在,她在叫你妈,你有当妈的资格,还能享受别人叫你妈的权利,我觉得挺幸福的。”胡燕均动情地说。

满满的爱心潮涌而来

让华楠从“无知”到“有知”

在胡燕均的记忆里,曾有两个说法深深地刺痛了她,“第一个是医生说这个抢救没意义,第二个是很多人都说要让孩子苏醒是不可能的。”但现实中,她让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说到这里,胡燕均颇有些自豪。她说,自己的一个同学当初也是这样说的,如今她改口了。“我的同学和朋友都说我创造了一个奇迹,甚至连医生也说真没想到,这是个奇迹。”胡燕均说,如果当初说不救了,那这些年来自己肯定一直深陷后悔与自责之中。

女儿当初在ICU住了18天花光了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此后,为了女儿的后续治疗,他们又向亲戚朋友借了80多万元的外债。女儿出事后,他们夫妻相继办理了提前退休,退休工资也从当年的3000元涨到如今的6000多元,债务还了大半,还剩下20多万没还。

胡燕均一再表示,他们一家要感谢来自社会和政府对女儿华楠的关爱,正是这些如潮水般涌来的爱心,给这个家庭注入动力。胡燕均告诉记者,女儿的治疗费大部分走医保,如今在当地爱心人士及政府的关心下,自费的医药费也有了着落。

她回忆,就在她和丈夫决定卖掉唯一的住房给女儿治病时,所在的西安市未央区纬二十九街社区书记史西平得知后,立即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前来帮忙,多次帮华楠联系好的医院。当地多个部门组织募捐,筹措医疗费超过15万元;志愿者们每周六上门,一边给华楠做按摩,一边给她讲周围发生的故事

“女儿的颈部不能独立,还需要辅助,脚踝也有一些问题,需要穿矫正鞋。”胡燕均说,自己已去世的父母留有一处房产已拆迁,等拿到钱后,先把外债还掉,然后带女儿到北京或者上海条件较好的康复医院,让女儿更快恢复。

“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给女儿做颅骨修补手术,希望有前沿技术的人能联系我们,听说可以用3D打印技术,配合生骨粉。另一个就是等女儿完全康复后,我要把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写一本书,帮助更多的植物人家庭。”胡燕均说。

在胡燕均的每篇日记结尾,她都写上同一句话:“丫头加油!妈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