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一个幽暗的房间,一圈蜡烛灯摇曳着火光,照亮了围坐在长桌边的七张陌生人脸。所有人齐齐看着我,直到落座,主持人点头示意:“人齐了,可以开始了吧?”
一叠薄薄的册子被递到桌子中央,每人随机抽了一份,各自埋头开始阅读。过了一会儿,蓝牙音箱里传出一段阴森森的背景乐,主持人清清嗓子,说:“欢迎各位来到面剧推理俱乐部。听说各位都是名侦探,今天邀请大家来破解一个案件……我们已经整理出了相关的信息,并且会尽量配合演绎、还原死者的经历,帮助大家找出真相。”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玩剧本杀时的场景。
“剧本杀?”听到这个词的人通常是两种反应,要么一脸蒙圈,要么两眼发亮。不知何时开始,玩剧本杀成了年轻人的社交新宠。
如果用剧本杀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大概会是下面这种画风:
朦胧中你睁开了双眼,仿佛做了一场大梦。就在前一天,你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社畜,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而一夜之间,你发现周围的朋友、社交网络、新闻媒体都在谈论一个叫剧本杀的游戏,不懂得它为何物的你,简直要被社交淘汰。
难道你失去了一段记忆吗?这个莫名其妙爆火的行业,究竟是什么来头?你决定跟有关的人聊一聊,寻找答案。
1.搞清剧本杀到底是啥,找出你失忆的原因和幕后操纵者。
2.寻找身边隐藏的剧本杀玩家,判断可信任的队友。
经过一番调查,你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游戏,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这不就是大人版“过家家”吗,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人欲罢不能?剧本杀到底是下一个风口,还是热度不超过两年的网红游戏?这个行业里到底谁在被割韭菜、谁在赚大钱?
1.决定是否亲自打一次剧本杀,并选择最值得信赖的剧本、店家和车友。
2.寻找剧本杀的财富密码,成为全场最富有的玩家。
(隐藏任务:隐瞒自己的新手身份,找出那个妨碍你任务的人,说服大家将其投出局。)
大部分剧本杀,都是这种分幕式结构,大家的人设和任务各不相同。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欧美流行的“谋杀之谜(Murder Mystery)”游戏:茶余饭后,大家围坐桌旁,以一段文字描述出的谋杀故事为背景,每人拿到不同角色的剧本(其中隐藏着凶手),一起分享信息,抽丝剥茧,推理破案。
然而,在这个网络游戏铺天盖地、娱乐方式五花八门的年代,一群人不刷手机、不开电视、不打麻将甚至连零食饮料都可以不要(饿了就点外卖),对着一沓写满字的纸,就能热火朝天地聊上4-10个小时,完了还意犹未尽,这是现代年轻人干得出来的?
难怪脱口秀演员庞博会这样调侃:“你们平时都没有工作吗?为什么要从宝贵的休息时间里,专门抽出几小时,就是为了跟一群陌生人开一下午的会?”
作为80后甚至有些社恐的我,一开始也无法理解。直到真正跨出打剧本杀的第一步,忐忑不安地坐到一群陌生人中,在迷惘、烧脑、爆笑、恍然大悟、细思极恐之间反复横跳,不知不觉度过了五小时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这玩意儿好像是有点上头。
不喜欢剧本杀的人,爱嘲笑它为“大人版过家家”。我曾跟一些玩家讨论过剧本杀和开会、“过家家”的区别,刚开始大家是有点不忿的,但又举不出特别有力的反驳。
传媒专业读大三的玩家小K说:“我喜欢剧本杀是因为:有些人的遭遇我永远不会经历,有些人的选择我永远不会理解,但每当我努力去代入Ta的角色,去体验Ta的人生之后,或许我就能更好地去了解他人。”
其中,63.5%的用户会在两周内打本一次及以上,超四成用户的消费频次在一周一次以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好不容易有了双休,在家东摸摸西躺躺,吃吃外卖刷刷手机,一天就嗖地过去了,感觉啥也没干。”玩家淘淘感叹,“但如果去打一场剧本杀,尽管几个小时也过得很快,但回家路上可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像是用半天时间下了个凡,体验了一遭人生再回来似的,心境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角度看,“过家家”又如何,它一定是贬义的吗?
在耶鲁大学人性实验室掌门人、临终关怀医生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看来,人类天生拥有一种进化能力,可以通过合作、友谊和社会学习来应对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