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开在医院里

一、

“妈,别担心,就是小手术,切了阑尾我还能瘦点儿呢!你和爸不用特意赶来!”挂断电话,我才腾出手抹了一把额上的细汗,另一只手一直紧捂着伤口,靠在围栏上喘着粗气。

昨夜,我突发急性阑尾炎,凌晨挂了急诊科,神志不清地躺在手术台上。再次睁眼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我匆忙给编辑部请假交接工作后才安心地靠在枕头上。傍晚,我在去便利店买饭返程时接到了妈妈的电话。

“你好,我看你不太舒服,要不要进店休息一下?”我缓慢地转过身去,面前站着一个面容青涩的女孩儿。她看我一脸疑惑,指着工牌自报家门:“我是后面书店的员工,里面有沙发,坐下来应该会舒服一点儿。”我点头表示同意,她就搀扶着我进入一处我从未想到的地方——一间开在医院里的书店。

推开门,音乐轻柔舒缓,整个房屋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我坐下不久,痛感便渐渐消散。刚刚扶我的店员在前台仔细地整理着新到的图书,眉眼间透露着谨慎。我不忍打扰她,就在书店里四下闲逛,店门是大片的玻璃,一排高脚凳与一块细木长桌前零零散散地坐着三四个人,座位间用绿植分隔。整体色调与冷静肃穆的医院相反,灯光暖黄,书架多是大地色和木褐色。

与普通书店不同的是,客人多是病人和医护人员,他们看书的姿势各不相同:打着石膏的病人翻书不方便,一旁的病友帮他翻页,窝在角落同看一本书;忙里偷闲的医生盘腿坐在台阶上,仰头看着天花板上的滚动资讯;眼睛缠着绷带的女生站在书架前摩挲凹凸的盲文……环顾四周,比卷帙浩繁的图书更值得观察的是看书人的神情,比这更吸引我的是一个个用马克笔书写封面的小本子——留言册。

二、

本子的首页都印刷着同一句话:“一杯咖啡不是一家书店的借阅卡,轻言细语和爱书之心才是。但在这里,勇敢面对疾病就已足够。”我挑了日期最早的那本来看。

“妈妈走后我表现出的某种坦然,原来不过是一场虚浮的假象。在她离开以前,医生告诉我,她的脑袋里就像下了一场雪,大部分记忆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唯独女儿像雪地里的长青松,还有些许色彩。6月19日,这一天和妈妈的名字,还有一棵小松树,被我文在身上。妈妈,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自己。”

生活窘迫,一段短暂喘息的时间对我们而言都是奢侈。不过我不会放弃的,女儿,你再坚持一下,一定会好起来的。”

“有时候我会感到愧疚,生命已经慷慨地赠予了我,我却配不上它,更多的时候是愤懑,埋怨它为何不再无私一点,正当我想热爱生活时,却已窥见死亡。住院以来思绪总是在‘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吗’与‘难道这还不够我的一生吗’之间摇摆不定。渐渐地,我接受了残缺的身体,随它吧,什么也不种,让它荒着,无论它成为什么样,我都悦纳它。若非这场大病,我的人生便更加稀松平常了。”

“愿鹏鹏赶快好起来,我们约好了要去同一所大学,我、磊磊、涛子都在学校里等待你重归战场并肩作战呢!加油!”

“今天终于出院了,但好舍不得在这里看书的日子,以后我也会常来的,若可以,我想捐赠家里的旧书,给书店做点贡献!”

“安安,见到你的第一眼,爸妈的快乐都要从心里蹦出来了。一想到今后的日子里要陪着你长高、目送你上学,我们就好满足。你平平安安地长大,就是我们这个小家最大的幸福。”

……

形态各异的字迹许下愿望,书写祝福,描绘未来,或感慨遗憾、懊悔不已,还有的相互鼓励,传递好运。本子翻到一半,店员走到我身旁,细声说:“怎么样,本子上的内容很吸引人吧!”我把本子递给她,指了指印象最深刻的留言,答道:“对,这家书店好有新意,你们老板为什么会在这里选址呢?”

三、

沐沐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倒是说了很多其他的事。从谈话中我才知道,店面是由隔离室改建的,玻璃门以前是卷闸门,房门紧闭,过道上永远站满担忧焦虑的人,室内逼仄,若是这个时候向窗外看去,天空总是灰蒙蒙的。2021年1月,隔断被打破,天花板被挑高,大门改向临湖,人们可以临窗而坐,窗外,柳枝掩映着小湖,柔风涤荡晴空。

在这里工作后,比读书更让沐沐感慨的是挂在墙上的留言册。她说:“这是离我最近、最生动的篇章。”

“可以给我讲讲小小斌的故事吗?留言册上他的留言很多,我蛮好奇的。”

留言册上最特殊的文字就是小小斌写的,稚嫩的文字夹杂着拼音,内容也稀松平常:“落日被树枝拦住,回家晚了;今天的shū(输)液袋好像比我的头还大;新来的护士姐姐右脸有三颗小痣,像黑色的星星;在这里坐着可以看见卖包子的小tān(摊),呀!爸爸在那里……”

沐沐并没有接触过小小斌,是因为看见朝阳的窗台上放着一盆薄荷,与店内的植物格格不入,才好奇地问了老员工。老员工说:“这是一位从外地来治病的小孩委托爸爸送的。他爸爸递给我的时候,一改初见时的愁容满面,神情愉悦地宣布,小小斌今天要出院了。小小斌让爸爸一定送这盆小植物给书店,说做饮品时,可以掐几片叶子放入其中,给大家尝尝,或者放在窗台,当个摆设。”

留言册上那些流水账似的话,勾勒出一幅名为“等待”的画。小小斌年纪虽小却极为懂事,他常常在书店里一边安安静静地看绘本,一边等待爸爸出现。值得庆幸的是,住院三个月,小小斌已康复出院。

薄荷适应力极强,时至今日仍绿意盎然。它性喜阳光,代替小小斌靠在窗前晒太阳。

四、

话题聊到了沐沐自己,她说:“我大三暑假找实习岗位,学医的朋友转发给我一个链接,让我试试,说专业不对口也没关系。起初我也是抱着边走边看的心态,甚至没有将它当作一份正式的工作,连招聘细则都没仔细看就提交了个人信息。第二周上班时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重医一院零号书房。

”离学校远需要外宿,工资不高且工作内容琐碎,对这样的工作安排,我起初是排斥的。

“老实说,我曾悄悄地寻找其他工作岗位。实习半个月后,店长私下跟我沟通,想听听我的意见和看法。具体内容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当时的回答毫无逻辑可言,但她一边认真地听,一边写下笔记。她给我的感觉和这个店一样,表面不苟言笑,内心温柔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加理解这间书店存在的意义——在凝重焦躁的医院设立一个温馨舒缓的公共空间,它意味着更多的陪伴与更虔诚的期盼。”

五、

那些留言册就好像一座座微型博物馆,浓缩着人间的喜怒哀乐。那些拼尽全力、努力生活的人,默默浸润我的眼眶。

我在一位因等待丈夫手术结果而忐忑不安的妻子的祈愿下回复:“你好,素未谋面的天天妈妈,从你的留言中我了解到天天爸爸是一个责任感强、爱家庭的人,因救助他人才不幸遭遇车祸。手术难度较高,你需全程照料。我想,如目前天天需要照料,可来我的托管所,全程免费,以作支持。请向店员索要我的联系方式,望天天爸爸早日康复。”

一间开在医院里的书店,已不再是图书售卖之所,它似乎成了人们在遭遇病痛时寻求些许心灵庇护的栖息之地。在这里,人们分享秘密,也为彼此保守秘密。欣喜也好,苦闷也罢,或许有一天,故事里的人会相遇,在谈起这家书店时,会心一笑——原来,我们都曾路过彼此的内心。

留言册上的日期会不断更新,书店里的故事也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