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1年,在意大利出生,却在英国大放光彩的钢琴家克莱门蒂前往欧陆巡回演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特别邀请他到宫廷里演奏。克莱门蒂既兴奋又紧张地来到皇宫里,进了音乐厅,他看见另外一位盛装的贵宾坐在那里,两个人很礼貌、很客气地聊起天来,几分钟后克莱门蒂恍然明了,在他面前的不是别人,正是维也纳最有名的神童音乐家——莫扎特。
克莱门蒂也才明了,演奏会其实是场比赛,皇帝想要看看:盛名在外的克莱门蒂有比莫扎特更厉害吗?
比赛由克莱门蒂先开始,他演奏自己写的《降B大调奏鸣曲》,接着又补上了一首以三度复音为主的触技曲。然后换莫扎特上场了,他先即兴演奏一段前奏小曲,再弹一首变奏曲。
接着女公爵捧出一份帕伊谢洛的奏鸣曲乐谱,由两人即席视奏,莫扎特弹快板第一乐章,克莱门蒂弹第二乐章慢板及第三乐章轮旋曲。再来两个人一起上台,各据一台钢琴,分别从帕伊谢洛的奏鸣曲中选出一段旋律,即兴发展合奏。莫扎特先主奏,克莱门蒂伴奏;再换过来克莱门蒂主奏,莫扎特伴奏;最后两人一起将琴音带入高潮,协奏结束。
这真是一场划时代、历史性的音乐大赛。谁赢了?传统上的说法是:当下评审认定克莱门蒂弹得比莫扎特精彩。
让莫扎特笑不出来的对手
这种说法应该可信,最强烈的支持证据是莫扎特留下的书信。不,莫扎特没有在信里明白说克莱门蒂赢了,却也没有说他自己夺得胜利。他在给姐姐的信里把克莱门蒂批评得一文不值。他说克莱门蒂的奏鸣曲除了一些六度音、八度音之外,一无可取,完全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乐段。还说克莱门蒂跟其他意大利人一样是个骗子,说他故意在乐曲上标记“极快板”,但实际演奏时根本只能弹到快板的速度而已。
克莱门蒂真的那么差?不会吧!莫扎特遇到过许多他真正看不起的钢琴家,他骂那些人的标准用词是:“听他们弹琴我只差没有笑死!”可是形容克莱门蒂时,莫扎特一次都没有笑,更不会要“笑死”了。显然,克莱门蒂是一个让他笑不出来的对手。
而且莫扎特说克莱门蒂的曲子没有任何乐段可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是事实。在他的歌剧名着《魔笛》里,有一段音乐就是将克莱门蒂比赛那天演奏的《降B大调奏鸣曲》开头主题原原本本搬了上去的!
莫扎特为什么那么讨厌克莱门蒂?因为他无论如何不愿承认自己输给克莱门蒂吧!
莫扎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愤愤不平。他或许不知道,那场比赛现场,有一位关键听者,是站在他那边的。那人就是约瑟夫二世皇帝。皇帝后来跟另一位音乐家狄特讨论起莫扎特,皇帝问狄特是比较喜欢莫扎特还是克莱门蒂的演奏,狄特回答:“克莱门蒂演奏出来的只是艺术,莫扎特演奏的却是艺术加上品位。”皇帝很认真地表示同意:“这正是我一贯的看法。”还有另外一股势力,也站在莫扎特那边。那就是音乐史的评价。今天还有谁会将克莱门蒂跟莫扎特相提并论?莫扎特名满天下,而克莱门蒂只是一个写“小奏鸣曲”给小朋友弹的二流音乐家。即使是认真的音乐爱好者,也多半接受狄特当时的评断,只承认克莱门蒂“艺术”的那部分。
18世纪话语中讲的“艺术”,其实比较接近我们今天讲的“技术”。是的,克莱门蒂有很好的技术,可以弹得又快又响,但他缺乏莫扎特的品位,无法让他的音乐充满精神与灵性。
所以结论是:莫扎特才是真正胜利者,真正最后得以开怀大笑的人了?这又未必然。在钢琴音乐的变化发展上,还有一层转折。
从音乐史看输赢
克莱门蒂习惯用的,是英国式的钢琴,和莫扎特用的德国琴,颇有差异。德国琴触键轻盈,容易表现活泼快速的风格,英国琴却比较深沉,而且配有精巧设计的踏板,提供钢琴家更多控制声音长短及色彩的工具。换句话说,英国式的钢琴比较有分量,可以表现出力度、力道,也有更广泛的强音和声能力。
虽然历史上记录着莫扎特而非克莱门蒂更优雅、更有品位,也是更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然而钢琴音乐后来的发展,却不是延续莫扎特那一路轻巧优美的风格,反而接受了克莱门蒂的钢琴和他弹钢琴的方法,才有了贝多芬带来的巨大突破。
作曲天分比不过莫扎特的克莱门蒂,却拥有莫扎特缺乏的另一种天分——企业经营的天分,他后来开发了莫扎特无从想象的新技能、新身份——杰出的钢琴制造商。
不必问都知道,克莱门蒂制造的,是声音越来越沉厚有力的钢琴。他自己后期的奏鸣曲,已经开始试验钢琴大小声的戏剧性变化,是真正启发贝多芬的先锋前导。克莱门蒂后来还训练了一个徒弟菲尔德,专门示范、表现他家钢琴性能的优越性。为了让人充分领略踏板功能,菲尔德创新发明了一种大量使用踏板的新曲式,他将之称为“夜曲”。夜曲形式在巴黎沙龙大红特红,刺激了肖邦写出他那些经典夜曲作品。踏板音响效果更深深浸入肖邦中后期所有作品里。
克莱门蒂没莫扎特有名,是的,但他终结了莫扎特的钢琴时代,帮贝多芬、肖邦打开了新的格局。他一定就输给莫扎特了吗?不见得。
音乐史上的输赢胜负,诡奇辩证,绝对不是一次比赛可以定夺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