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锅是云南香格里拉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它通体发亮、耐高温,类似于汉人使用的砂锅,是非常实用的家常器皿。常见的黑陶制品有酥油茶罐、炭火盆、鸽子壶(鸽子形状的摆设)等,而最广为人知的,是形状扁圆的黑陶锅。香格里拉有道闻名遐迩的菜——“土锅炖鸡”,它的经典味道就仰赖于黑陶锅,离了这锅,炖出来的味道便不大一样。
藏族黑陶的发源地在距离香格里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尼西乡吉古村。千百年来,这里的手工艺人世代传承,黑陶的制作工艺几乎没有变化。制陶工匠们从不使用现代技术,一把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他们所有的生产工具。每年二三月份,工匠们会去两千米外的山上取土,他们将取来的土敲碎,再反复筛选至粉末状,然后装袋保存,供全年使用。
藏族黑陶的烧制方式也很原始。制陶工匠并不搭建窑炉,而是在天晴无雨的时候,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晒干的泥坯放进火里,烧30到40分钟。待器皿像锻造的钢铁一样通红,就“烧熟”了。制陶工匠将陶器从火中取出后,马上覆盖上锯末和炭灰,吸收了碳元素的陶器因此变成具有象征性的黑色。
有意思的是,出窑并不代表黑陶已经制作完成,特别是黑陶锅。尼西藏族人制作黑陶锅时有两个奇特的风俗:一是制陶工匠必须在黑陶锅出窑后,将一瓢瓢的糌粑水浇到器皿内部;二是第一次用黑陶锅时,煮的东西必须是肉类,而且煮完肉之后不能马上刷锅,必须等待几天再清洗。这样,一口真正意义上的黑陶锅才算制作完成。
糌粑即炒青稞面,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而肉类也是藏族地区常见的食材。许多人认为,制陶工匠将藏族特有的元素加入黑陶锅,只为表明他们有一颗虔诚之心。其实不然。黑陶锅在出窑后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小沙粒,在显微镜下,这些小沙粒之间有一条条小缝隙。糌粑水具有很强的黏性,若将它浇到高温没有褪去前的黑陶锅上,便能有效地填补锅内的小缝隙,使黑陶锅的密封性更好。第一次用黑陶锅煮肉、等几天再刷锅的道理也和浇糌粑水一样,是为了让油脂更好地渗透进锅里,让锅不容易龟裂,延长使用期限。
你看,奇特的风俗竟然蕴含着如此科学的道理。
我曾请教一位卖紫砂壶的朋友,应该怎么判断一个新紫砂壶的质量好坏。他说,很简单,倒进一杯水即可,若是粗砂壶,一个晚上过后,水便不见了;相反,好的紫砂壶是不吸水的,一杯水倒进去,几个晚上都还在。最后,朋友还说道:“一个养了很多年的紫砂壶,即使往里面倒进白开水,也能喝出茶的味道。”
想来,优质的黑陶锅和好的紫砂壶一样,除了在制作过程中追求精细之外,还需要有东西“养”着。人生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