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的这句话放在石门山,真是太恰当了。
石门山海拔只有406米。这个高度在山东省境内与五岳之首的泰山和“亚岱”蒙山比较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这座离曲阜市区50余里的山,却因圣人孔子的登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到来,戏曲家孔尚任的隐居,而焕发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沿山谷上行,转过紫藤谷,便是李白登高处。不知当年李白和杜甫是如何听说了地处曲阜城东北一隅的这座山的,这对一生喜好游山玩水的李白,当然不是难事。不过在那个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从城里来到这里并非易事,最快的出行方式当然是骑马,也许就在这样一个中秋时节,也许是晚些时候的重阳节,二人在城里的某个酒馆喝得微醺,李白提议,二人便上了这石门山。山上现有李白登高处,建有一个亭子。站在亭子里,极目远眺,山下美景尽收眼底。诗兴大发的李白留下了那首让石门山和泗水县万古流芳的着名诗篇—《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历史已经证明,世界所有最伟大的文明都发生在有河流的地方,曲阜更是如此。泗水流经曲阜,站在山巅,向南望去,远处的泗水,碧波荡漾,如脉脉秋波含情;向东远眺,徂徕山熠熠生辉,如澄明的海色映照。写完这首诗后,李白远游东南,杜甫西游长安,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山峰就此天各一别,成了永诀,此处成了两位诗人最后分别的伤心地。
重回谷底,继续前行,爬上鹿游岭折而向北,我们正为找不到孔尚任隐居处焦急时,猛一抬头,一座草堂便在眼前了:屋有三间,青砖砌成,房顶用茅草覆盖。这便是孔尚任隐居的“孤云草堂”了。房屋背靠着山,右边建有偏房,当为做饭备炊之处。屋前地面非常平坦,这样的一个所在,在石门山上真的不多,既僻静又便于活动。记得前几年来,房门是开着的,我们可以随便进入到屋子里,屋里有一张床当为孔尚任休憩之处,有一张桌子当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书写之处,屋内再无他物了。如今一把已经生锈的铁锁阻隔了人们的进入,好奇的游人从门缝窥探一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似乎更增添了一丝神秘。
院子里长满了草,草深过膝。好在院子里有一尊孔尚任的塑像,我们可以一睹这位老先生的芳容:一袭长袍,满身儒雅,眉清目秀,笑容可掬。怎就不知道,就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当年隐居在这深山之处,是如何写出惊心动魄的传世之作—《桃花扇》的。孔尚任钟情于石门山,曾写诗叹道:“山尾山头拖翠长,吟鞭摇雨路苍苍。不成村舍三家住,稍有田塍半段荒。铺地云容如海市,遮天峰势似边墙。溪回岭转无穷态,直到门前见夕阳。”
再回山谷便是生肖园,这里汇集了现代人依据十二生肖制作的雕像。我崇尚自然,对这种人为的景观没有多大兴趣。过了生肖园,拾级而上,便是孔子登临处,至此便开启了石门山之旅最艰难的一段旅程。
拾级而上,走走停停,歇歇走走,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背上更觉湿漉漉的。据说此处有孔子学《易》处,五经之一的《易经系辞》就是由孔子在此撰写而成。作为孔子得意门生形影不离的子路曾宿于山门外,为孔子看家护院,让老师专心写作《易经系辞》。
走到山腰,看到一座寺庙矗立在那里,这就是石门寺。寺庙始建于金泰和年间,寺内有楼、堂、殿、阁数间,主体建筑千佛殿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至今保存完好,千佛殿后有禅堂,是诸僧参禅清修之地,寺院西南有钟楼。石门寺规模虽不大,但石门山景色极佳,因此来此游览者甚众。我们看到一些身着僧衣的僧人或打坐,或供香,或出出进进。不时也有祈福的游人烧香叩头,祈求好运。这里香火很盛。
再往上走,越发吃力起来,弯腰弓背,不多会儿,汗水便浸透了衣服。最后终于登上了石门山的最高峰—“石门月霁”。在西面有两块巨型石峰,斧劈刀削一般,直插云霄,真的像一把倚天长剑。站在山边亭子里,四下望去,来时的路已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远处的村庄也被树木遮盖,看不到房屋,山岚雾气,朦朦胧胧,给石门山周围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
下山的路,我们没有原道返回,选择了从山的东边下山。这条道比来时好走了许多,山势不再那么陡峭。沿山谷往下走,一路又欣赏到了别样的风景。
整个山谷中的石头上密密麻麻遍布石刻。随行的杜哥观看了一会儿石刻内容,说:“怎么在石头上刻的尽是一些骂人的话呢?”我也凑过去看了看,隐约看到有“你今日狗仗人势,把人来毒顽,恨只恨新君刑宽,加不到你这奸臣身边”的语句。我边走边看,同时也在寻找着答案,走到山下,终于揭开了谜底—“桃花谷”。这条山谷名为“桃花谷”,石刻内容一定是《桃花扇》。我又仔细看了一下内容,果不其然。不知哪朝哪代有人真的把《桃花扇》全文一字不落地刻在山谷的石头上。再回顾这一路下山的路,整个山谷还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桃树。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山无弦万古琴”,石门山真的是一座有文化的山,有人称其为东方圣城曲阜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