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鲁迅
去绍兴,是临时决定的。
此时,我们在返程中边走边讨论,属实不想浪费奔波的兴致,那就多去几个地方吧!我们这就到了浙江绍兴。
来绍兴,我是来看鲁迅先生,索性今儿晚就住在鲁迅故里附近。其实,鲁迅故里晚上对外开放,只是我们没有做足功课,单凭着想要一览鲁迅童年的风情来到这里,因此错过了月光下的故里。
我想要弥补遗憾,一大早还没有游人时,我们就进到了鲁迅故里。首先入口处的墙壁就令我震撼,它大的出奇,想要拍到全景得比对一番。上面的鲁迅看向远方,仿佛他的志向从未止步,而他的旁边,只简单写了四个字“鲁迅故里”。走近他,你才会发觉,站在下面的你是多么渺小。
鲁迅先生故居四周环水,它和三味书屋,百草园都已成为绍兴的地标。
故居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清朝末年,周氏家族日趋衰落,民国七年(1918年),周氏族人共议将新台门连同后院——百草园出售给东林户朱阆仙。朱家买后对新台门进行拆建,但西轴线第四进两开间楼屋和第五进三开间平屋未曾改动,那儿也是鲁迅住过的地方,直至1949年以后才将鲁迅故里恢复原样。
鲁迅先生的房间极其简单、干净,只有一个水盆、一个衣架和一张床。在这地方写出了他轰动一时的着作,无论是《呐喊》抑或是《阿Q正传》都足以让世人敬重。鲁迅祖居也离这儿不远,一进到门里就看到挂着一块大大的匾额“翰林”竟是鲁迅祖父所写。
沿着童年所学到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拜访,为了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我们一步步走向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每一幕都曾在文字中令我们沉醉,现在终有机会来赏此风光。
周家果然是大户,仅一个菜园子就占据了几亩地。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童年天地,同时也承载着我们的童年,一步一个脚印去寻找那些模糊的记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先生笔下的泥墙根现已经护栏围住,防止人们去破坏那珍贵的泥巴。
到过百草园的都知道,这儿除了泥墙根,更有鲁迅先生笔下的“皂荚树”。而专家考证“皂荚树”其实是“无患子”,“无患子”是上世纪初根据鲁迅亲友回忆时种下的,也就产生了百草园的“皂荚树”,是鲁迅先生写错还是后人种错了。我想,先生并不会写错,童年的记忆是真实的,是无法泯灭的。
夏天听蝉鸣,寒冬捉鸟雀,世界风风雨雨,小鲁迅在泥墙根、皂荚树下,小小的身影仍然可以捕捉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距离并不远,“从一扇黑细的竹门走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是‘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书中出现的每一件,此刻都在我眼前出现,所有地方都没有变化,只是画旁多了副寿镜吾先生的照片。
这本是寿氏书房,后改为私塾,再后来就成为了三味书屋,培育了一代伟人。
据说在鲁迅上学时,因替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先生严厉的批评,他便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了一寸见方的“早”字,以此提醒自己要早到。这个字不仅刻在了书桌上,更是刻在了鲁迅的心中。不管后来鲁迅在医学或文学领域,都以这个字激励自己。
书屋金柱配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走到出口处,回头再读对联,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少年的身影在院落中走出来,走到了文学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