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节厉行

“砥节厉行”出自东汉学者蔡邕《郭有道碑文》,原文为“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也作“砥节励行”“砥节砺行”,意思是磨砺节操和品行。

按照《广韵》等书的解释,“砥”为“磨石也”。“厉”是“砺”的本字,早在周朝铜器铭文里就已经出现,《说文解字》释义为“旱石也”,意思是质地较粗的石头,可用作磨刀石。所以“砥”“厉”的本义均指磨刀石,但两者粗细不同,精为砥,粗为砺,砥细于砺。后世多以“砥砺”合用,如《山海经·西山经》的“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合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炼、锻炼,激励、勉励等义。

古人云:“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古代官箴告诫人们,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应担心品德不够完善;不要忧虑地位低贱,而应忧虑道德修养不够厚实。如果缺乏足够的道德修炼,职位越高只会摔得越狠。而良好的品行修养,不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地位的变迁而自然养成,需要时刻磨砺、摔打,只有在通过了逆境、权势和诱惑的考验后,品行修炼方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面对挫折不气馁。“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面对困难挫折,有的人心灰意冷、踟蹰彷徨,而有的人则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我们当强定力、增韧性、沉住气,在逆境中磨炼心性、开阔心胸、砥砺品行。南宋理学家蔡元定一生不仕,面对逆境坦然自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并常常训诫其子及门生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在他去世后,朱熹撰文称赞其有“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明代大儒王阳明平生历经“百死千难”,但他从不把世间荣辱得失放在心上,写下了“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之句。哪怕是面对“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般的艰难困苦,他仍然坚持向学悟道,品行操守蔚为大家。

面对权贵不折腰。“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彰显了人品行的硬度。若是因为权势失掉原则、降低底线,那在辱没个人尊严的同时,也丢掉了品行中难能可贵的硬气。据史料记载,南宋诗人杨万里为人清直,视富贵犹如敝屣。当朝权臣韩侂胄修筑了一座南园,嘱托杨万里写一篇《南园记》,并许之以高官厚禄。杨万里对韩侂胄的行径十分鄙视,斩钉截铁地拒绝了。面对权贵,有的人卑躬屈膝,巴结奉承,一身媚骨,而有的人则能不卑不亢,宁折不弯。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细微之处,也能照见一个人的品行。《中庸》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砥砺操守德行,需要将“致广大”与“尽精微”有机统一起来,落细落小。现实中,一些人觉得小事小节“无伤大雅”,认为经济上小贪小占、生活上放开小事小节不算什么,在细节上不注意、不检点,殊不知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小节失守,大节“塌方”,溃败往往就会随之而来。当牢记“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次次叠加,件件累积,久久为功,如此方可俯仰皆坦然、进退无愧怍,守住无私无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