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将文体划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谐隐》被放在第十五篇,是有韵之文最后一篇,一方面可以看出地位的低下,但是另一方面谐隐仍然是不可抛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谐隐》篇中,刘勰将谐辞和隐语作为两种独特的文体进行了深入探讨,“辞浅会俗,皆悦笑也”,谐辞内容简洁明了,能够轻松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并且能够引发读者的欢乐;“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隐语是一种用隐晦曲折的话语来隐藏要表达的意思,并通过譬喻来引导读者去领会其中的道理。谐辞和隐语都是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即“振危释惫”.谐辞相当于是幽默、诙谐、笑话、酒段子等,而隐语则指谜语、暗示语、藏词、双关、闪避等修辞手法。这两种语言都具有灵活巧妙的表达能力,使用得当可以起到婉而有礼、讽谏隐喻的劝诫效果。
一、谐辞中的欣与悲
“谐”者,其艺术特点是能引发听者的笑声,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其一是以乖讹丑拙来打趣取笑,通过俗事俚语使得听者捧腹大笑,达到幽默、娱乐、娱情的效果。《红楼梦》里,刘姥姥到了大观园,鸳鸯准备好一双金色四楞象牙箸,并且将一碗鸽子蛋放置于刘姥姥面前,打算让刘姥姥以滑稽举止来取乐讨好贾母。刘姥姥也没有辜负大家看热闹的期待,开始配合表演:“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看到鸡蛋小巧,刘姥姥便伸着筷子夹起来,“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众人看到乡下人刘姥姥的滑稽举止乐不可支,鸽子蛋和鸡蛋的大小有明显不同,但是刘姥姥故意将这些说成是“俊鸡儿”下的蛋,又惹得众人一阵大笑。刘姥姥为了生活采用夸张丑拙的表演方式逗贾母开心,滑稽的谐辞成功让这些平日举止端庄、大方的公子小姐们笑得不顾形象。谐辞流传广泛的重要原因,是其滑稽诙谐的喜剧氛围让人欢乐。然而“本体不雅”使得谐辞中也存在着许多浅薄、滑稽、庸俗的缺陷。刘勰举例汉魏时期东方朔、枚皋的赋,以及人们对应玚的鼻子、张华的头来进行调笑狎弄,强调谐辞虽然因其谐俗滑稽而引发人们的兴趣,但创作仅仅以取悦于他人为目的,便是“空戏滑稽,德音大坏”.因为把别人的外貌缺陷当作一种调笑谈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损害社会的风气。
“谐辞”含义其二是在插科打诨、笑谑打趣之外暗含匡正讽刺之意。《儒林外史》是清代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具讽刺性的作品,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把人间百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些痴迷于科举的儒林群体,他们做出的愚蠢可笑、荒诞不经的行为更是让读者大开眼界。小说里令人发笑的讽刺对象是丑,丑也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但读罢令人发笑之余只觉唏嘘心酸。周进寒窗苦读大半辈子仍是老童生,当他一看到贡院的号板时一头撞去,“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而范进中举后大笑发疯,两人一哭一笑,一癫一疯,可谓殊途同归。蘧公孙与鲁小姐结婚择的“大吉”之日,婚礼现场却是闹得鸡飞狗跳,“那老鼠掉在滚热的汤里,吓了一惊,把碗跳翻,爬起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把簇新的大红缎补服都弄油了”.大户人家的婚宴没有预期中的富丽堂皇、井然有序的和谐喜庆氛围,婚礼闹剧让读者在捧腹大笑之余,也对鲁小姐不幸的婚姻产生淡淡的同情和怜悯。
刘勰在《谐隐》篇中提出谐隐的社会价值:“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会义适时,颇益讽诫。”表达即使野草不如丝麻贵重,它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假如谐辞运用恰到好处,就能够以讽刺性的隐喻来提醒人们,达到教育劝诫的作用。《儒林外史》中看似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及其情节设定,都包含社会的病态与人性的复杂,伴随着由喜至悲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读者对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小说主旨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二、隐语的谜面和谜底
《文心雕龙》中把“隐”与“谜”并列,解“隐”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解“谜”则为“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刘勰认为“谜”在魏晋以后是“隐”的化身。“谜”和“隐”均有同样的效果,不过在古今名称不同罢了,“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可见隐语的特点是迂曲隐晦、迷离朦胧。
刘勰论“隐”时云:“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歌(赋)末。”又云:“荀卿《蚕赋》,已兆其体。”王闿运亦言:“赋者,诗之一体,即今谜也。亦隐语而使人自悟。”长篇的描写诗是赋,赋是隐语的化身。荀卿的《赋篇》由《礼》《知》《云》《蚕》《箴》五篇组成,着重描绘了各种形象的实际内涵及其作用,而在末尾则提出了一个概括性的主旨,这就是隐语。以《蚕》为例子分析,可以说这篇赋的整体就是“蚕”的谜语:“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直到最后一句才向读者揭露谜底“蚕”.例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辩》所言:“前五篇像譬喻,又像谜语。”历代许多赋家诗人都借鉴了隐语的手法,以谜语状事物,举数例如下:
晨鹥露鹤,不如其生。汝职惟啮,而不善啮。回臭而多,跖香而绝。
—李商隐《虱赋》
弗声弗鸣,潜此毒螫。厥虎不翅,厥牛不齿,尔兮何功,既角而尾。
—李商隐《蝎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