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都是很时髦的词。很多一开始不喜欢的东西,经过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我们就能体会到,它们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儿便是这样的东西。孙悟空最开始是被迫戴上了紧箍儿,但后来逐渐开始接受紧箍儿。书中孙悟空从戴上紧箍儿到最后成佛,其间他对紧箍儿的心态变化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孙悟空被哄骗着戴上了紧箍儿。为了试验“紧箍儿咒”灵不灵,唐僧开始念咒。孙悟空发现,原来自己上当了,他想把紧箍儿摘下来,却毫无办法。这时,孙悟空的心态是不情愿和极力反抗。
第二阶段,孙悟空屡屡受到“紧箍儿咒”的惩罚,最主要的有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孙悟空要打唐僧,唐僧念了“紧箍儿咒”;第二个场景是三打白骨精时,唐僧念了三次,这导致唐僧和孙悟空的师徒关系一度破裂;第三个场景是在乌鸡国,唐僧为了让孙悟空救国王,念了一次;第四个场景是孙悟空诛杀了众草寇,唐僧又念了一次。诛草寇的故事结束在《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后面还有四十三回呢。孙悟空真正被“紧箍儿咒”管束、惩罚的时间,其实就是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从篇幅上讲,就是从第十四回孙悟空戴上紧箍儿,一直到第五十七回。这段时间占了取经时间的大约四成,并不算很长。
第三阶段,孙悟空逐渐接受了紧箍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戴上了紧箍儿,他这只神仙们原本看不上眼的野猴子,就成了佛门弟子。此时,不但找观世音菩萨帮忙时,菩萨对他有求必应,他还能调动天上的神仙。神仙们如果不肯帮忙,他就拉人家去玉帝或者佛祖面前评理。久而久之,他甚至可以和道教尊神太上老君、地仙之祖镇元子等称兄道弟。这种待遇可不是他当美猴王的时候能拥有的。很多人讲,吴承恩写《西游记》,是借着神话故事来描绘现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任何文学作品,归根结底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因为虚构的内容总是受制于作者的现实生活,往往也会成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孙悟空对紧箍儿的态度,从刚开始的不情愿、反抗,到后来的顺从甚至主动接受,其实很有现实意义。
实际上,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从反抗紧箍儿到接受紧箍儿的过程。紧箍儿这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它不好的那一面,谁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那我们来看看它好的一面,也就是紧箍儿的用途。孙悟空是谁?他神通广大,长生不老。他虽然有灵性,却没有神性,本质上是一只猢狲。如果只凭自己修炼,就算再修炼几千年几万年,他可能依然只是一只猢狲。《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很多修行时间也不短,但依然登不得大雅之堂。
然而,孙悟空是幸运的,他被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选中,跟随唐僧去完成一番事业,于是被佛门接收进来。为了防止野性未泯的孙悟空闯祸,也为了防止他中途退却,观世音菩萨和唐僧就用“紧箍儿咒”约束他。任何人在刚开始受到约束时都会觉得很痛苦,孙悟空当然也不例外。所幸在取经的路上,唐僧用自己慈悲为怀的言行慢慢感化了孙悟空,最终孙悟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惦记着回花果山当山大王,而是心甘情愿地跟随师父完成了取经的事业。并且,戴上紧箍儿之后,孙悟空很快发现神仙们接纳了他。在之后降妖除魔的过程中,他不再是孤身战斗,背后有了强大集体的支持。在后来的取经历程中,你也能发现,孙悟空很享受与众神仙为友而不是为敌的生活。可以讲,这是紧箍儿带给他的直接利益。
孙悟空最终成了佛,但成佛之路本身是漫长甚至痛苦的。唐僧历经八十一难取到了真经,孙悟空也跟随师父经历了这些磨难。不同的是,唐僧要克服的主要是外界的磨难,而孙悟空则要时时刻刻与自身的恶做斗争。紧箍儿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孙悟空戒恶、戒嗔,让他放弃心中与佛性相违的贪、嗔、痴、慢、疑,逐渐获得自己的神性。事实上,当孙悟空开始放弃兽性,唐僧也就很少用“紧箍儿咒”惩罚他了。严格来讲,只有在三打白骨精和诛草寇两个场景中,唐僧才真正对他施以严厉的惩罚。等到孙悟空完成修行,成佛后,头上的紧箍儿也就自动消失了。因为紧箍儿,或者说戒律已经内化到了他的心中。
其实,紧箍儿并不独属于孙悟空。唐僧的心中、佛门众弟子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紧箍儿”。
那么“紧箍儿”到底是什么呢?康德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紧箍儿”其实就是这样的东西。
中国人过去总是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紧箍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约束,君子才会谨言慎行,百姓才懂得诸恶莫为。康德还说过:“自律即自由。”一个人如果懂得约束自己,给自己设定限制,他就会因此而得到自由。
现代社会崇尚自由,但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戴一个“紧箍儿”。这个“紧箍儿”有三层内涵:第一,它是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是秩序和法律;第二,它是自然法则,也就是宇宙中基本的运行秩序;第三,它是个人以外的,来自集体的力量。我经常会用共同体来说明集体的作用。共同体是一个特殊的集体,集体内的人需要融入这个共同体才能生存。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共同体或者类似的集体。一个职业人士,一旦进入这样的共同体,就戴上了一个“紧箍儿”。
一开始,很多人肯定也和孙悟空一样,觉得不自由,到处碰壁,甚至会受到惩罚。但是,最终能够在各个专业领域内走得远的人,都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紧箍儿”的人。当然,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儿一样,这种限制的另一面其实是一种认可,如果一味排斥这种限制,实际上也是在排斥来自集体的认可,也就失去了融入集体、借力于集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