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诗如画的琴高山出了名,自然也少不了“高”人。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名叫“高”的人,弹得一手好琴。或琴韵如泉、声声绕梁,或山川奔涌、高亢震撼,或浸入骨髓、泾渭分明……琴声入耳,仙乐飘飘,“高”因琴而名,世人称之为“琴高”。

琴高没给赵王弹琴,却做了宋康王门客。可是,好景不长,宋康王成为“末代皇帝”。他死后,琴高转行江湖,在砀郡一带漫游200 多年,走南闯北地播撒长生不老之术。

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永恒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有着修道成仙理念的信徒都想拜一个好师傅,占一个好山头,据一方宝地,得“天时、地利、人和”,那是他们求之难得的好事。琴高棋高一手,先走一步,肩扛“长生不老”大旗,来到了琴高山,越来越多的门徒拜倒在他的门下。

《大清一统志》记载,琴溪在宁国府泾县东北二里,相传为琴高控鲤之所。琴高在此炼丹,在此得道,在此升天,也给这里带来了仙气。因人而名,此山便叫“琴高山”。《逍遥游》中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描述,非常向往之。那里有四季不谢之花,那里有遍地之仙草,那里有逍遥自在之生活,这样的神仙日子谁不想?

琴高山是琴高的福地,琴高慧眼识之。

打开《宁国府志》,泾川有丹洞、隐雨岩摩崖石刻、琴高控鲤等有关记载。《安徽史志丛书》也有“琴高山以南有朝阳洞”等记载。丹洞是昔日琴高炼丹之地,丹洞外有岩石卓秀屹兀,貌似雄鸡,称之为“金鸡石”。金鸡石边常见金鸡出没,每当琴高弹琴,金鸡便翩翩起舞,鸣叫唱和。

琴高山悬崖峭壁下一石临溪,浮蹲水面,是琴高垂钓之处,名曰“钓鱼台”。

山连水,水靠山,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琴高得道升天,梦想成真在他的身上妥妥地实现了。

有一天,琴高与弟子告别。琴高说,我要到水中去,捉一条龙子来做自己的坐骑。“龙子是啥呀?”弟子好奇地问。“龙子就是鲤鱼呀,它跳过了龙门就成龙子了。”琴高嘱咐弟子们建个生祠,候他归来。说完,他纵身跳入水中……

弟子们遵嘱行事,眼巴巴地盼着师傅回来。

一日清晨,大雾弥漫,弟子们突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只见琴高乘着一条赤色的鲤鱼飞出了水面,径直飞进了琴高祠。仙气飘飘的琴高端坐在祠堂正中,接受弟子们的参拜。好事传千里,琴高控鲤升天的传奇一传十、十传百,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也飞进了《水经注》《列仙传》《搜神记》等古籍

琴高乘鲤归来,在《水经注》中有记载:“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去。”

入水仙去的琴高,再也没有回来,却把琴鱼留在溪中。

琴高在隐雨岩下炼丹时,每天将丹渣倒入溪中,羽化为“长不盈寸、龙鳍果腹”的小鱼。后人就把琴高山下炼丹的石台称之为“琴高台”,把山下的溪流称之为“琴溪”,把淙淙溪流中“龙头、凤尾、果腹、金身”的小鱼称之为“琴鱼”。

每年清明前后,琴鱼从琴溪河的石缝里钻出来,成群结队地在琴高山一带水域游动,发出余音绕梁之琴声。琴鱼也有了“会弹琴的鱼”之称。

“会弹琴的鱼”是奇观,是一绝,也是美食。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琴溪人就开始捕捞琴鱼,舌尖上的“溪鳞佳味”横空出世。

琴鱼在河石下生活,捕捞它得有诀窍,是个技术活。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在琴鱼出没的琴溪河段,用卵石泥土筑坝,将河水分流。待下水变小后,用锄头开出树枝状小沟,择地顺水放一两只、逆水多放数只竹编的倒吸笼。放石坝上游的小股水下来,琴鱼纷纷从石缝里钻出来逃命,争先恐后地逆水而上或顺水而下,进入倒吸笼,再也逃脱不了入笼的命运。

刚捕捞上来的琴鱼太有活力了,蹦蹦跳跳地闹腾,企图再入清流。细细观察,果然“龙头”“果腹”“凤尾”“金身”,仿佛是仙鱼下凡。

长不大的琴鱼如此可爱,怎么烹制才别有风味呢?实践出真知,高手当然在村野。

喝着山泉水长大的琴鱼小巧玲珑,像大鱼一样开肠破肚是不现实的,也没这个必要。聪明的捕鱼人有绝活,先分拣,剔除河虾、泥鳅、杂鱼,再倒入木桶中存放,这期间常换清水,让琴鱼吐出腹内的分泌物。

然后将生姜、黄酒、八角、茴香、白砂糖、食用盐及其他微量的佐料按比例配好,连同鲜活的琴鱼一起倒入沸水中烹制。出锅后,用炭火烘烤,烘干了的琴鱼不焦不生、色泽金黄。

一条琴鱼干入口,鲜、香、咸、甜,细嫩酥脆,美味可口。

抓数十条干琴鱼蒸鸡蛋,一道名菜“琴鱼蒸蛋”如花绽放。

“琴鱼茶”可观可品,堪称世上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