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话中年

五十岁,被指定为“中年”,所有人的预期寿值,好像是而且都是一百岁,不管一个人五十以后还能活多少年。

人到中年,好多感慨渐渐冒出来。有人不满媒体上“年近半百的老汉”的说法,有人脱口骂出“狗日的中年”,有人理性发声“中年就是平静地迎接暴风雨的力量”。

我也来到这个年龄,文艺中年,理工大男,别有一堆数字在心头:五十岁。正式入学就读将近四十年,那年那月,农村没有幼儿园,我们都直升村办热点小学。大学毕业快三十年,因为同一张试卷,相近的分数,在另一个城市认识了年龄相近的一帮人,现在已成为打不散、骂不断的死党。在他乡打拼二十年,感谢自己当初毅然决定走出家乡,虽然在省城蜗居一角,虽然从机关跳到了“准机关”,不过还是看到了不一般大的“井口”,不一样的天空。距离退休还有十年,换个说法是,还能快乐工作十个春秋。

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十,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组数字的串联。可能连续,并无规律。人生数字化,数字话人生。换个角度,年届五十,人的状态也有一组数字可以描述之,概括之——

五类。黑五类,在过去是个贬义的说法,是贴在“地富反坏右”那群人身上的一个标签,现在,演变为中年人群的最爱,它们是新当选的一组健康食品: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颜值不算高,保健有点效。

四化。过去是工业、农业等“四个现代化”的简称,最有号召性。人到中年,琐碎生活圈里面对新的“四化”:知识退化,思想僵化,器官老化,等待火化。此说负能量?可以转换为正能量:时不我待,争做不落伍的中老年,不要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弃儿。

三历。人生下半场,生活态度也要转场,以前拿命换钱,现在要用金钱换健康:少年争取的是更上一层的学历,中年比拼的是丰富多彩的经历,年纪越来越大,就要留意越来越厚的病历。

二诗。下半场的生理状况,可以借用两句古语:一个版本是,白发拔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版本是,万般皆下垂,唯有血压高。不,还可能是血脂高,血糖高。

一歌。同学聚会时,过去的主打歌是《亲爱的那不是爱情》,后来的主旋律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而今,大家轮番点唱《当你老了》,最打动人心的一段歌词是,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

人到五十岁时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不管一二三四五,还是五四三二一,听起来都是平常一首歌:当你老了。歌,是社会的一种文化分层,更是一种精准的年龄分层:什么年代的人爱听什么歌,不同年龄的人,常常有着不同偏好的歌单,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