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第二名(2)

磨 合

起初,徐冬林以为领跑员的任务“就是带着运动员跑步,给他们指方向”。真正当上领跑员后,他才发现,跑步、训练、日常生活,和运动员相关的方方面面,领跑员都要参与其中。

2013年,徐冬林成了刘翠青的搭档。起初,两个人的合作并不顺利,徐冬林总觉得,他们沟通起来十分费劲,“中间隔着一道,想不到一块去”。直到有一天,他想明白了,一直横在他和刘翠青中间的“那一道”,是不信任感。“就算亲人带着我走路,我都不放心,何况我是一个陌生人,翠青哪敢跟我奔跑?”此后,他变得耐心了不少。

做力量训练时,徐冬林站在一旁,先辅助刘翠青训练,帮她调整各种器械的位置,控制器材加减重量。刘翠青练完后,徐冬林再选个休息时间自己加练。一日三餐,他带刘翠青去食堂吃饭,挨个报菜名,让她点菜。8年下来,徐冬林已经熟知刘翠青最爱吃各种蔬菜和猪蹄,鱼肉是从来不碰的。训练闲暇,他也带刘翠青去看电影,刘翠青听声音,他讲解电影里的画面。刘翠青知道自己性格内向,也有意配合徐冬林,“别让他自言自语,好尴尬”。以前,徐冬林提示前面道路上有障碍物时,她只会“嗯”一声作为回应。后来,她会多问一句:“是什么东西?什么颜色的?在哪个位置?”

讲解动作时,也不能只靠“讲”,“她从来没见过标准动作的样子,只告诉她怎么做,她的脑子里是没有概念和画面的”。徐冬林开始手把手地教,教练布置完动作后,他先学会了,再把每个动作一点点分解,摆好姿势,让刘翠青摸着自己的手和腿,感受腿的折叠角度、抬手的高度。然后,换徐冬林扶着刘翠青的手和腿,帮她做出标准动作。反复练习到动作稳定后,两个人开始练习配合,先是站在原地,快速地同步摆臂,然后拉着牵引绳慢跑,逐渐过渡到快速跑。

在赛场上,徐冬林还担负着把控节奏的任务。他会根据刘翠青的体能状态和竞争对手的水平,告诉翠青,需要以多大的强度才能取得好成绩。400米比赛有两个弯道、两个直道,以前,徐冬林会口头提醒刘翠青,“上弯道了”“下弯道了”。他感到在比赛过程中说话,会影响呼吸节奏,分散两个人的注意力,便慢慢改成使用引导绳做暗号交流。徐冬林的手向刘翠青的方向拐一点,是上弯道;手稍微上抬,是下弯道;向后摆手臂,是距终点线2米的提示,刘翠青需要做出压线的动作,率先冲过去。按照规定,领跑员必须在运动员之后过线,徐冬林常常开玩笑,“我永远是第二名,跟在她后面”。

共同的比赛

与徐冬林的合作像一条引信,把刘翠青身体里的运动天赋和能量点燃了。合作一年多之后,在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上,刘翠青成为一匹黑马,包揽女子T11级5项比赛的金牌。2015年世锦赛上,她再次赢得4项T11级别的冠军,并打破巴西选手保持了10年的世界纪录。

徐冬林的心态也在变化。最初,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帮助者,来协助运动员比赛。在长年累月的相处和合作中,他开始把自己当作比赛的一分子,“是我们共同的比赛”。

他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里约残奥会,他和刘翠青第一次搭档参加残奥会。

女子400米小组预赛中,因发力不当,徐冬林的大腿严重拉伤,在床上躺了一天。决赛前,教练问徐冬林:“你这个情况可能上不了场。腿要紧,是不是放弃?”徐冬林说,如果是一个人的比赛,他的脑海里会幻想放弃时的样子,或许会有一点北京奥运会上刘翔的感觉。但这是两个人的比赛,如果他不上场,刘翠青也跑不了。徐冬林心里过不去那道坎。他叮嘱刘翠青:“你跟着我就行,就算走,我也会把你带到终点。”

56.31秒的全速奔跑,徐冬林的腿疼到没有了知觉。他的半月板严重撕裂,腿部拉伤渗血,以第一名的成绩过线之后,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放松下来,徐冬林重重摔在跑道上。但他很快爬了起来。刘翠青还等着他告知最后的成绩。

当两个人一起站上领奖台,升国旗、唱国歌时,徐冬林感到“一切都值得了”,作为一个曾经的运动员,奥运金牌以一种未曾想过的方式挂到了他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