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2)

他们会在审查简历的时候将留有此类信息的学生排除掉,这两年则直接写到了招聘启事里。

诸如此类的新闻屡见不鲜,让人疑惑学生会的经历是否已经成为“黑历史”?

目前就职于某国际零售及食品制造企业的李佳,在各类外企从事市场营销策划工作25年,面试过诸多新人,她明确告诉南都周刊记者:“学生会的履历不会特别被看重。”

不是“不要”学生会成员,而是“不太在乎”相关经验。李佳解释:“其实我们的工作部门会需要外向、善于表达的工作者,但我们不会太在乎学生会的履历,因为意义不大。”

她在实践中发现,有学生会经验的学生未必就会比没有学生会经验的要好。事实上,面试的时候,“可能我们问的是常规问题,但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微表情进行判断,可能会打乱他们背诵的面试词来考察他的应变和表达能力。社招比较看重经验,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经验尚不充足,所以会更多考虑个性与潜力”。

李佳也坦言:“我也知道一些国企单位会对有学生会履历的学生比较看重。但我们外企或者民企,不会特别考虑这方面。还有学生写了一堆参加社会实践、电子商务实习的经历,但最终我们还是要通过判断这个人的个性/需求,来看是否和岗位匹配。”

学生会,真的“不要靠近”吗?

9月2日,全国学联发布文章提到,学生会工作人员本质上是从会员中通过一定程序推举出来、为大家做好日常服务的普通一员。学生会工作人员没有居高临下的管理权,也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愿意从事学生会工作的同学,应该把服务同学作为主要目标,不能只想着“锻炼一下”,甚至动追求“级别”、谋求“上位”、获得“好处”、增加“光环”、展示“威风”等歪念头。

2010年,小重考入广州一本科院校。他回忆刚入学时,就有学长学姐们拿着传单甚至小礼物来到宿舍,邀请新生报名,“面试什么都很简单,随便聊两句就行”“学生会是个友爱的大家庭”……

而真正加入学生会后,第一次部门例会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学长学姐先是在会上刻意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然后表示:“有别的部门部长告诉我,咱们部门有干事看见他没有打招呼。”

小重当时很震惊,但后来想想这样的批评并不指名道姓,他甚至猜测这是学生会部长统一的话术,“给新来的一个下马威”。

此后他慢慢发现,除了刚开始的时候师姐师哥会比较严格,其实往后大家相处还是愉快的,一起办活动,一起聚餐、唱歌、轧马路……大二离开学生会也不是因为不开心,而是想花更多时间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

何诗诗虽然在网上看到不少学生会的“负面”,但因为身边不少同学、好友都加入了学生会,入学后她还是加入了学生会。她发现,学生会倒也没有像网络中说的那么可怕。学生会不仅举办各类活动、讲座丰富了同学的生活,同时也协助学院、老师承担一些组织、统计、宣传的繁琐工作,“层级越高承担的工作会越多,并不是都把活丢给干事”。

而另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会主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我觉得学生会并不能改变人,而是人能改变学生会。一个性格有缺陷的人不管参不参与学生会,他的行为表现都会给他人造成困扰,只是进入学生会可能会放大这种困扰;一个与人为善的人,进入学生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他看来:“学生会,确实对于学生生活是有帮助的,如果大人们非要揪着学生会的缺点挑刺,那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是不是也被这种丑陋所包围。所以我的观点是学生会因人而异,学生会不是问题所在,里面的人才是。”

他坦言,一路从学生会干事做到主席的大学经历,锻炼了调节压力的能力,提前接触到了“学习”之外的“工作”事物,甚至治好了他的社交恐惧症,对于他目前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较于过去只能在开学后听学长学姐隐约透露,如今的学生显然多了更多了解学生会的渠道。加入学生会后可能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它也未必像许多评价中说的那样“不堪”。

说到底,是否加入学生会,仍然是一个需要自己判断的问题——你需要的是什么,学生会能给你带来什么?

现在,何诗诗在实习和找工作的时候,仍然会把自己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写在简历上,“因为简历模板上都有校园经历这一栏,而且策划、组织、统筹讲座等工作,感觉确实也能和自己想找的实习挂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