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帮我说了呀:学习。学习就是我的养生之道。人脑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长久不用,就会生锈,生锈了,就会痴呆。如果天天学习,天天用脑,脑子就会越用越灵活,想痴呆也痴呆不起来,这就是常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小李点点头:“您是我区自学成材的典型,年轻时多次被评为自学成材先进个人。请问,您自学的动力是什么呢?”
封老说:“不自学没办法呀,我参军前只念过一年私塾,斗大的字也识不了几筐。只有通过自学,日积月累,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包括不少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就停止学习了,结果渐渐跟不上形势,被淘汰了。不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也为之付出过代价,闹过笑话。”
小李听后,愣了一下。她大学毕业进入电视台工作,也把书本扔到了一边,平时有空都是打麻将玩手机。听了封老的话后,她暗暗决定要继续学习深造。
正式采访开始后,封山积极配合,还到书房里拿出相关的照片、文章、日记、物件等让小李拍摄。采访中,小李了解到,封老是巴中人,在西南战役中参加解放军,当时才十七岁。解放成都后,四川肥料厂成立,他被调到该厂当秘书。当时很多南下干部都是文盲,封山好歹念过一年私塾,算是知识分子,虽然他写的东西错字百出,但领导们习惯了,也没说什么。
随着四川肥料厂、成都钢铁厂等企业的建设,职工和家属人数猛增。职工生活、市政管理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一九五八年三月,四川肥料厂党组向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作了关于在工厂建设地区设立工人镇的请示,因为此地有清白江流过,所以该工人镇就取名为青白江。
说到这儿,封山很郑重地打开一个陈旧的皮箱,从箱底取出一本《四川肥料厂大事记》,翻开,取出一张发黄的信笺,递给小李。
小李一看,上面的字是蓝色复写纸所写,内容是当年四川肥料厂党组向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关于在工厂建设地区设立工人镇的请示,请示最后写道:镇的名称可为成都市青白江镇。
小李不解地问:“既然清白江流过本地,当初设区时为什么不写作‘清白江,三点水的那个’清白江?像黑龙江省的绥芬河市,就因为境内有绥芬河流过,所以取名叫绥芬河市。”
“这个,就是因为当时写请示的那个人,知识有限,满足于一知半解,写错了呀,把‘清白江写成了’青白江,把那三点水吃掉了!”
小李悟道:“封老,您就是当时写请示的那个人?”
封山点点头:“是呀,我当时也二十八岁了。可参加工作后,知识仍停留在当兵前的水平,因为那时我想,虽说我只念过一年私塾,可文化水平比那些文盲大老粗高多了。自我满足,不思进取,结果就闹了笑话,还是大笑话。直到青白江区成立后,挂了牌,才有人提出写错了,应该是‘清白江区。但事已至此,无法更改,只好一直叫青白江区,沿用至今。从那以后,我就发奋自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消灭错别字,保证不再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就是您不愿参加建区六十周年庆典的原因?”小李问道。封山点点头:“很多次庆典都邀请过我出席,可我都婉言谢绝了。我这个昔日的错别字大王,没有脸面参加呀。”
“封老,其实大可不必。曾有观众向我们电视台反映过,既然青白江区有一条清白江,那为什么不把两者统一为一个名称,把区叫’清白江区,或把那条江改名为‘青白江?网上论坛也征求过市民的意见,是没有三点水的那个青白江区好听,还是有三点水的清白江区好听?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说是没有三点水的那个青白江区好听,因为这个青白江,更富有诗意:青天白日、青山白水、蓝天白云。封老呀,您无意间的一次错误,造就了一个诗意地名的产生,全区人民都要感谢您呢!”
封老听后,愣了半晌:“真的?”
小李说:“您比我爷爷年纪还大,我骗您干吗?封老,您看这次六十周年庆典……”
“六十甲子一回头,米寿老人有初心!好吧,这次庆典,我参加!”封老道。
采访结束,小李告辞。她感到很欣慰:终于帮封爷爷走出内疚了六十年的阴影。
原来,小李的奶奶跟封山曾经是同事,封山当年写错别字的事,小李早就从奶奶那里听说了。
那段安慰封老的话,是小李临时发挥的。是呀,对于那些无法更改的现实,为什么不从正面挖掘出更多的美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