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时直起腰身,见施老伯不像开玩笑的样子,心里有些发懵,半晌才说:“老伯,您心眼儿好怕我累着,可也不必用这种方式,我年轻累不坏的。再者说了,不会种地的’二流子才这么干,我丢不起这手艺,而且,浪费粮食是最大的……”
刘威时想说“是最大的犯罪”,看见施老伯的脸色骤变,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施老伯果然翻了脸,冲着刘威时火冒三丈:“年轻人,地是我的还是你的?这家是你当还是我当?你有一点还真说对了,我就是要当不会种地的‘二流子。想知道为什么吗?那我就来告诉你。少收半池稻,就摘不去我的穷帽子,有了这顶帽子,镇上就会有人来帮我。”
刘威时呆住了,一时被噎得喘不上气来,眼前的施老伯已然不是过去憨态可掬的模样,像变了一人似的,十分陌生。
施老伯还在一边喋喋不休:“怎么地,不理解?不爱听?不是真心来帮我的吧?那你来这儿的目的不纯,我还想去镇上告你的状呢。”
尚未动刀开镰,刘威时的脑门上已经热汗直冒,冷静了好一会儿,才一字一顿地说:“老伯,帮您是镇上指派,也是我个人自愿。其实,一池稻子改变不了您的境况,时间真的来不及,我不和您掰扯了,就按您说的办。”说完,疯了一般埋头挥镰割起稻子来。
施老伯坐在池埂边上,看着一池稻子被割得七零八落,像一片牛羊刚刚啃咬糟蹋过的草场,脸上却露出一副得意的神态……
一晃又是一个半月过去,秋去冬来,大辽河流域的这个冬天雪下得特别大。
这天一大早,鲶鱼泡村外的老房子来了一个人,熟门熟路,却不见施老伯在家。这人就是学习归来的刘威时。刘威时放下包裹,出门循着施老伯在雪野里留下的足迹,一路追踪来到坝埝边上的那池稻田。
施老伯正卧在稀疏的苇草丛里,近乎贪婪地盯着稻池里面看着,丝毫没有察觉出有人到来。
刘威时顺着施老伯的目光看去,只见白雪覆盖着的稻池里,裸露出半池横七竖八的稻茬,不少稻茬的上面,尚有一些籽粒饱满的稻穗,那些稻穗近前,竟然有几只小小的黑影在啄食。
刘威时心中一动,一块疑团解开了大半,那黑影是守在大辽河里越冬不走的野鸭子,施老伯真是用心良苦啊,留下半池稻,神不知鬼不觉,作为冬天诱捕野鸭的天然围场,根子就在那治病的秘方。
正在刘威时胡思乱想之际,饱餐一顿的野鸭却扭动起身子,拽哒拽哒地越过坝埝,“嘎嘎”叫着没入了苇塘深处,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很显然,从野鸭来觅食,直到野鸭吃饱,也没见施老伯出手。
刘威时百思不得其解,轻轻叫了一声:“老伯。”
施老伯吓了一跳,回头见是刘威时,虽然料定他这几天会来,但也觉得来的突兀:“雪大路滑,怎么不在家多休息几天?”
刘威时不想拐弯抹角,没有正面回答施老伯的问话,而是把心中的疑问和盘托出:“老伯,眼瞅着到手的野鸭子,怎么又放啦?”
施老伯看着刘威时疑惑的眼神,从苇草丛中站起来,拍打着身上沾着的雪花,说:“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走,回屋里去说。”
到屋之后,施老伯一五一十地说起来。
原来,施老伯留下那半池稻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报恩。
事情源于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冬天,那时施老伯还小,母亲把一碗粥喂了他,自己却饿晕过去。施老伯外出寻找食物,在坝埝边寻到一只饿得皮包骨的冻野鸭,救了母亲的命。
施老伯噙着眼泪说:“瞧,现在的野鸭子多幸运,人不再和它们争食了,还给它们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我少收割半池稻平时节俭少花点,就为辽河口的生态文明尽了一份力。”
施老伯这一番述说,令刘威时震惊不已,使他对眼前的老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刘威时惭愧地说:“老伯,我误会您了,给您赔罪。您看,这是我带来的文火野鸭炖红参,野鸭是落雪后的,红参是长白山的,我用它来将功补过,陈年老酒药引子用您家里的。”说着,刘威时打开带来的那个大包裹,里面是个保温箱,从里端出一盆冒着热气的菜来。
万万没有料到,施老伯的脸“呱嗒”一下拉了下来,转身从炕柜里拿出一沓照片,摔倒刘威时面前,气呼呼地说:“你自己看吧,残害野生动物,人证物证都在,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必须坦白交代。”
刘威时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捡起照片翻了翻,“扑哧”一下笑出声来:“您老错怪我了。这是一家野鸭人工养殖基地,有关部门批准允许的,我考察时拍了几张照片,准备引进来,动员您少量试养。上次正巧检查组要来,就委托他们先捎给您,想不到他们没和您说清楚,造成了误会。”
原来如此。这回,轮到施老伯手足无措起来:“这事扯的,差点冤枉了好人,其实我那文火野鸭炖红参秘方,是我瞎编的,你还当了真。这回,老伯向你道歉。”
说着,刘老伯站起身子要给刘威时行礼,被刘威时拦住了。
窗外芦花映雪,室内暖意融融,大辽河畔鲶鱼泡子村的这座老房子里,弥漫起浓浓的稻米香、“野鸭”香、老酒香,施老伯和刘威时二人都沉醉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