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时,有扈氏反叛,伯启率军平叛,但不幸的是大败而归。事后,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诿过于人,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兵多地广,可是却被打败了,这一定是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不够所致。此后,他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礼贤下士,体恤百姓,因而国渐富足,兵日强悍,政通人和,众志成城。一年后,有扈氏服。
《孟子·离娄上》中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伯启无疑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典范。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勇于自省的修身境界,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然而,当下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中出了问题,不是躬身自省,而是从他人身上去找原因,或怪下级能力差,或怪上级不支持,或怪群众素质低……一味抱怨客观条件不好,“一桶水”全倒在别人身上,独独不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纵使自己有不少的错,造成的损失也不小,还要百般辩解,不肯认账,这怎么能干好工作呢?
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工作开展不起来,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也必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是一种消极态度,出现问题互相埋怨,领导班子就闹不团结;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必将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工作更开展不起来。从政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不仅无损于颜面,更见高尚的品格与魅力,找出问题,并敢于担责,又立马改正,定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当如是也。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越是优秀越有成就的人,越是善于解剖自己,往往更多地“反求诸己”。曾国藩自打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基本上没断过,主要内容就是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谢觉哉老人经常“跟自己打官司”,省察一言一行,以对表对标鞭策自己……古今志士仁人,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反求诸己”,处处跟自己“较劲”的做法,更为我们立起了标杆。如今的从政者只有用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面镜子,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善于“修己”,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并以自身的正能量引领、带动身边人,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创出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