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科考

公元968年,坐稳了江山的宋太祖在审阅新科进士名单时,突然皱起了眉头。

名单上共有18人,是殿试合格后准备录取为进士的学霸。“难道是因为没有赵家人?”宰相赵普很快就为自己有如此龌龊的想法而羞愧。

“这个第六名陶邴,是翰林学士陶谷的儿子吧?”宋太祖的眉头皱得像抹布。赵普小心翼翼地说:“是,陶邴读书很刻苦,成绩一直不错,年年拿三好学生。”然而,宋太祖的眉头并没有舒展,问主考官是谁。赵普说是陶谷。

“儿子参加考试,当爹的为什么不回避?”突如其来的“公平公正”让赵普措手不及,但他还是回复,一开始让陶谷担任主考官,他其实是拒绝的,但一时又没找着合适的人,而且陶谷是个老实人,所以就这样了。宋太祖听罢,怒不可遏地说:“陶谷老实?不长脑子!你们要动摇国本吗?”

“和蔼可亲”是宋太祖给所有臣子的印象,即使是降职夺权也是笑容可掬、轻言细语。可这次,陶邴考了第六名,怎么就惹来他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原来,陈桥兵变之前,他和陶谷都是后周朝的高级员工。陈桥兵变后,后周恭帝该禅让时,宋太祖突然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后周恭帝还是个孩子,怎么会写退位禅让诏书呢?这时,陶谷站了出来,波澜不惊地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纸,说是诏书,宋太祖大喜,就用了。表面上看,陶谷很聪明,识时务又有才学。宋太祖喜欢聪明人,也喜欢有才学的人,但如果聪明过赵家人,就是品德有问题了,可还是要提拔他,于是让陶谷当了礼部尚书。

“陶谷的品德有问题,他的儿子成绩这么好,我怀疑作弊了。你们再出一道题给他做,算是加试。”皇帝金口一开,赵普心领神会,于是中书省又出了一道题让陶邴加试。成绩出来证明陶邴并没有作弊,宋太祖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他当场下了一道圣旨:为了公平,以后凡是被录取的衙内,中书省必须进行复试,要是通不过,之前的成绩就作废,以免某些不学无术之徒靠着关系混功名。

虽然这个规定一点儿都不科学,然而在后来,至少在形式上,宋朝以后的皇帝是坚定不移地执行了。

1038年的殿试,六个衙内榜上有名,宋仁宗立刻发微博评论:高考不是豪门出贵子的阶级固化手段,而是穷孩子逆袭的唯一途径,然后@所有当官的家长──赶紧给衙内们做思想工作,尽量让平民的孩子也能榜上有名。

宰相范质的侄子是个听话的孩子,主动放弃殿试,下海经商去了。而名臣沈括的学霸侄儿沈遘却不听劝,参加了高考。在考试之前,他已经是八品小官了。成绩出来之后,沈遘中了状元。宋仁宗在审定名单时,一看简历,直接把他降成了榜眼。沈遘又一次诠释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