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学不了十大军事原则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名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着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结晶。毛泽东指出,蒋介石熟知我们的这些军事方法,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方法,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成功。三十年间,蒋介石先后参与或主导了黄埔建军、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江西至陕北“围剿”、抗日战争、退守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他的作战思想由抵制红军战术,到庐山办学研究红军,再到合作抗日尝试游击作战,呈现出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讲,蒋介石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对我军“八字诀”“十六字诀”及十大军事原则的简单模仿,但受制于种种因素,终不能为他赢得所期望的结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始终学不好十大军事原则呢?

1926年3月,毛泽东曾指出:“欲革命成功,必须势力集中行动一致,所以有赖于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党来发号施令。”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进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当之无愧的引路人,是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主心骨,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坚强领导核心,而这样的领导核心是蒋军始终学不了的。

“相互掣肘”的执政集团,只为一己私利,不求国家太平。国民政府从成立到败亡一直存在改组派、再造派、西山会议派、蒋系黄埔派等派系之争,政府内部各职位的任免往往是各派“利益均沾”或相互妥协的产物。不仅如此,地方势力插手中央政府内部纠纷,也加剧了政府人员的频繁变动。抗战期间,党内亲日、亲美之争从未停止。1938年,汪伪政权又成为国民党最严重的内部危机。淮海战役后,蒋、桂两派的激烈交锋直接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相互掣肘”的内部斗争,贯穿于国民政府的始终,注定了蒋军缺少运用十大军事原则的坚强领导核心。

失去民心的蒋军,妄自发动内战,只为维护独裁。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罔顾全国人民重建家园的期盼,发动内战、实行独裁。他先是宣布实行“戡战总动员令”,竭力征用其统治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供内战之需。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又实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动员戡乱时期,总统宣布戒严和发布紧急命令,不受宪法限制。这些举动,实际上在坚持宪政体制名义的同时,赋予他自己无限的独裁权力。但正所谓“失人心者失天下”,蒋介石根本无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国统区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战争动员状态,反而形成声势浩大的反蒋“第二条战线”。反观我军,毛泽东说,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了。夹生饭为什么能煮熟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依靠解放区五百多万支前民工的小推车推出来的。与解放区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人民军队,始终拥有最厚实的战争伟力,焉有不胜之理?这也就表明蒋军注定不具有运用十大军事原则的民心基础。

派系林立使蒋军做不到勠力同心。在孟良崮战役中,蒋介石欲依靠强大的兵力优势与我决战,而各路部队则力避决战,打算在我军疲惫之际再全力出击。深入孟良崮的整编第74师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素来与地方派系部队存在隔阂、矛盾重重,而第74师被围后,三路援军却都虚情假意迟迟不伸援手,终至第74师被我军全歼。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坚持政治建军是我军在创建之初就确立的建军治军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军队的根本所在,这样的建军原则是蒋军学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