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到达前,刘少奇以阅读为主,“带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啃”。专家到达后,刘少奇召开了9次学习讨论会,逐章逐节地进行讨论。薛暮桥后来回忆:讨论时先由他和王学文讲本章的要点和他们的看法,再由大家讨论。“少奇同志在讨论时常常阐述他自己的观点。他结合马列着作,比较苏联革命和我国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刘少奇当时有一句评论:“苏联教科书是一本好书,但有缺点。苏联的同志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看别的国家的经验,这一点我们应当警惕。把自己的经验看成是普遍真理,而把别人的经验看成是特殊情况,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
刘少奇除了洗洗海水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了,很少出去参观游览。休息疗养又成了有名无实,而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上却得到了不少收获。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刘少奇有句名言: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埋头读书是提高理论修养的必经阶段。1941年,“学院派”一词在华中地区流行,这是一些过于看重经验的部队干部对埋头读书的党员干部的戏称。刘少奇得知后,专门给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工作的宋亮写信,反驳了这种观点。他写道:党员埋头读书研究,这一事实并不表现为“学院派”,而是每一个党员在从事马列主义研究时所必须如此做的。任何比较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都必须经过这样埋头读书与研究的阶段。马克思、列宁本人更是如此。他明确指出,党员在党校中学习,从事理论研究的时候,主要的任务就是理论上的提高。
读了书不等于有理论。刘少奇认为,读书只是有了运用理论的可能,而处理实际问题不是单靠书本就能解决的。所以,刘少奇告诫人们:
书读得多,理论知识多,又能运用,这才是真好。
因为熟读经典,刘少奇在写文章、讲话时常常信手拈来。以他1939年写就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例,文中洋洋洒洒,多次引用、化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孔子、孟子、曾子等人的名典名句,还多次提到《资本论》《诗经》的相关内容。刘少奇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和干部群众讲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最后一章《结束语》里引用的故事: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他的力量来自抚育他成长的母亲“地神”,当他接触地面时,力大无穷,而脱离地面时,力量就消失了。刘少奇借此告诉大家,共产党什么也不怕,不怕美帝国主义,不怕蒋介石和飞机大炮,但怕一件事,就是脱离群众。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来源。
深受读书之益的刘少奇,同样注重帮助党员干部养成阅读习惯,常常尽己所能给他们创造条件。他在领导安源工运期间,为安源工人俱乐部增添了5个阅览室、1个工人图书馆;在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时,刘少奇指示地下党组织从上海买来大批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和革命文艺书籍,发到新四军各旅去,如《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问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童年》《母亲》等,引起大家争相传阅。
在担任马列学院院长期间,刘少奇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批准了建一座图书馆的方案。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出版总署机关有一个工作人员,没有向组织报告,就擅自销毁了一批有历史资料价值的旧书。刘少奇知道后,十分生气地批评道:我们对于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应该批判地继承,有些旧书思想政治观点是错误的,但其中有些资料,需要保存,不应该把它们毁掉。
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刘少奇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向上之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