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古代有可能吗?(3)

随着造船技术的成熟和发达,乘风破浪出海远行也发展起来,也便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可是海上旅行对古人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唐代鉴真和尚为弘扬佛法,受邀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还造成了双目失明,最终第六次才达到目的。

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为古代旅人带来便捷,但行旅生活终究是苦事,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获得常人不及的见闻,对古人来说着实不易。

纵情游,逆旅人生

纵使有千般困难万般不易,历史上仍有无数人因各种各样的缘由,踏上与众不同的征途,有的青史留名,有的默默无闻,但都用坚毅执着践行着不同的人生价值,也为文明的赓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东坡大半生都在路上漂泊。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从雷州登船,踏上前往新的贬所儋州(今之海南西北部)之路,是为宦游生涯的最远一站。那是广袤大陆之外的新世界,对于已经尝尽了陷入政治斗争漩涡苦果,习惯了四处贬谪的东坡来说,跨海仍非易事。彼时他身体苍老,痔疮又发,告别弟弟子由后心绪难过,以为自己将死海外,到达儋州虽然只有一天的航程,却令他“眩怀丧魄”。

然而,个人的不幸却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幸运。自古以来,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北部沿岸有少数汉人,其余居民大多是黎人,交通不便,发展落后。豁达的东坡在海南结庐而居,同当地的黎汉百姓一起躬耕生活,经常戴上黎族的藤帽,插上花缦,赤脚渡水穿林,和农夫们一起劳作,与小孩们嬉戏。当地许多学子慕东坡盛名前来求学,东坡亲自编写教材教授,培养出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姜唐佐。东坡积极提倡民族平等,并倡导农业生产。故东坡长久以来受到黎汉百姓爱戴,自己也在精神上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超脱。

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十七岁随父、叔来到中国,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在元朝任职达十七年,常奉命巡视全国各地,有着无数精彩的旅行记述。在中国行遍千山万水的马可·波罗,渐生思乡之情,数次向忽必烈请求回国,都被婉拒。终于,在1291年,忽必烈命马可·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出嫁海外,并给罗马教皇、法兰西、英吉利等国国王带去问候信,表达元对各国的友好之意,马可·波罗才有了回乡的契机。

马可·波罗一行从杭州南下福建,准备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出海。沿途他亲见福建粮食富足、物产丰富,盛产西方所需香料,同时工商业发达,丝绸、瓷器早已远销海外,为他日后撰写影响世界的游记提供了宝贵素材。特别是他在泉州海港对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记载与传播,与近年来的水下考古重大发现“南海1号”发掘出船壳有三层外板,互为印证,填补了中国古代文献对此项高超技术的记载空白,也进一步驳斥了马可·波罗未曾到过中国的论调。

这次马可·波罗的归国远洋航行,一路惊涛骇浪,历经风险,奋战两年多才到达波斯。“除水手外,共有六百人,几尽死亡,唯八人得免。”损兵折将严重,却不忘使命,马可·波罗一路对阔阔真公主关照无微不至,令公主非常感激,在临别时“恋恋不舍,致为流涕”。又过了一年半,马可·波罗终于回到家乡威尼斯,靠《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传播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情况,激发了更多欧洲探险者、旅行家、商人、军人前往东方,为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职业旅行家,徐霞客旅行的见闻在《徐霞客游记》中不胜枚举。令人难忘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不曾停下脚步。崇祯九年(1636),年届五十的徐霞客同江阴迎福寺的静闻和尚相约踏上远行西南的旅程,到云南鸡足山拜访迦叶寺。谁知路经湖南渡湘江时,遇上强盗,幸亏徐霞客经验丰富,赶跑强盗躲过一劫,而静闻和尚受了伤,没能撑到广西就圆寂了。此时的徐霞客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或许受到了刺激,再或许背负了承诺,他仍带着静闻的骨灰,没有任何资助,默默再上征途。他翻越广西十万大山,进入四川越过峨眉,沿着岷江,到达甘孜松潘,渡过金沙江、澜沧江,经过丽江、西双版纳,终于到达鸡足山,了却了同行者的心愿。此后他没有停下脚步,在西南地区继续前行,行进半年,翻越昆仑山,进入藏区,又游历了几个月,踏上归途。直至五十四岁在家乡病逝,徐霞客才终于停下旅行的脚步。

这些旅行者克服千难万险,或远行而泽被四方,或远行实现异地的文化体验,或远行为了求得真理,更或者,只是为了实现那冲破束缚、自在随心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