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千奇百怪的备考(2)

对于古代学子而言,学习笔记、科举教辅都是平时学习的补充。科举考试中,除了考验学识,还考验学子的身体。

科举考试时,贡院会给每个学子准备一间狭小房间,称为“号舍”。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小便还能在号舍中就地解决,大便可就成了棘手的问题。古人认为,在考试中大便,是对圣贤的大不敬。如果在考试过程中,实在憋不住想要上厕所,监考官便会带着考生去厕所。之后,监考官会在考生的试卷上留下一个特殊的记号,俗称“屎戳子”。有了这个记号,无论试卷答得多好,都会被阅卷官“自动忽略”。为了避免苦读十几年的努力因为上厕所而付诸东流,这些学子们,除了要多练真题,还得练习憋屎憋尿,挑战身体极限。

考试期间,除了不能随意上厕所以外,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科举考试一般需要考九天,这期间考生不得离开贡院,但是贡院不解决伙食,因此,考生需自带食物。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便提到出身富裕的考生,可以提前购买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酱瓜、板鸭等美食,还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药;出身贫穷的考生,因为囊中羞涩,一般是带够几天的干粮用以充饥,或是略备粮米蔬菜,在考试间隙自己做饭。

贡院本身的环境也比较恶劣,明清时期的科举通常在酷暑时节举行,参加考试的学子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只够喝一天,后面两天只能喝贡院井水。但是贡院水井三年启用一次,也不会及时清理,水质堪忧,加上高温天气,食物容易变质,经常有考生在贡院突发疾病身亡。譬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福建的一场乡试中,头场就有四位考生病死贡院,第二场又有三人因病魂断考场。

用各种方式讨彩头

在儒学中,孔子为万世师表,古代的学子自幼奉其为神。每当科举开考前,官方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活动,考生与监考官们都要前去祭拜孔子。对于考生来说,考试前拜孔子,是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能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对于监考官而言,他们则祈盼科举考试能够平安举行,顺利为国选拔出人才。

除了祭拜孔子,我国古代的文运神有“五文昌”之说,即道教奉祀的五位神明:文昌帝君、文衡帝君(关帝)、纯阳帝君(吕洞宾)、魁星、朱衣神。古人认为,文昌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所以,文昌帝君在中国民间和道教中,是尊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关公深明春秋义理,为人公正,处事严明,所以主管着读书士子的道德品行、录取排名。魁星,俗称文曲星,本名“奎星”,原为古代天文记载的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白虎宫七宿之首。由于在科举考试之中,第一名也被称为“魁”,所以,魁星也被士人供奉,以祈功名。在古代,许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寓意学子“夺魁”。

纯阳帝君吕洞宾又称孚佑帝君,他出身士人,后来修道飞升。民间传说中,吕洞宾曾经以黄粱梦点醒赶赴科举的卢生,成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考神”之一。除了吕洞宾,宋代赵令畤的《侯靖录》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欧阳修做主考官时,每次阅卷就会感觉身后站着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那人不时点头,凡是他点了头的卷子,必定合格。后来,欧阳修感慨道:“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从此,朱衣神也成了学子们信奉的“考神”。

除了拜“考神”,吃些吉利的饮食讨个好彩头也很有必要。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带有吉利色彩的食物,比如浙江的着名特产状元糕,以其外形酷似古代新科状元戴的帽子而得名。广东的猪杂粥,也有个气派的称谓——状元及第粥,这碗粥里,还有着一则故事。相传明代岭南才子伦文叙幼时家贫,以卖菜为生。一粥铺店主怜其年幼,便每日到伦文叙家买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每当伦文叙到粥铺时,店主便用剩余食材生滚白粥,免费请伦文叙吃。后来,伦文叙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特地前往感谢店主,店主又为其做了一碗猪杂粥,于是,猪杂粥就成了“状元及第粥”。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考前食俗亦有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为科举讨个好彩头,祝愿考生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能够考运上佳、一举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