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是权贵的学校吗?
既然毕业就能留美,留美之前又能接受多年的良好教育,清华的学位自然是人人向慕的,那么多有钱有势的人难保不用各种方法入学。
事实上,清华里确实不缺满汉王公大臣的子弟,例如清廷重臣端方的儿子、邮传部尚书的孙子等,民国的权贵和名人子弟也有不少。传说清华有特别生制度,是为民国副总统冯国璋一家子弟而设。冯国璋十三四岁的小儿子及孙子向学校缴了巨款,未经考试便进了中等科一年级,全校只有这两个特别生;又有传言说还有萨镇冰之孙以及梁启超的三个儿子。这些人除了冯国璋的儿子外,其他后来都留学美国。
当时清华已被人称为“贵族学校”,因为有不少显贵人物的子弟还冒名顶替边远地区学籍骗取入校资格,“不过表面上还是要经过考试,借以掩人耳目”。
议长汤化龙的儿子也是清华的学生,他回忆说:“由于父亲当年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我于1917 年‘考进’在那时极难挤入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革命诗人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则是明明白白走后门,他的舅父在清华教书,设法让他不经考试进入清华。正巧碰上那一年清华改为大学,新入学的学生都属新制,毕业后并没有留美资格,而柳无忌竟然延用旧制,可以留学美国。“我与他们同时入学,却插在旧制高等科三年级,两年毕业后,仍能出洋,这是因为家庭为我付了巨大的金钱代价。”
据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遇到过不少请托入学的事,不过,他为人正直、爽快、有本事,基本上都拒绝了。后来当了清华教务长的着名社会科学家潘光旦也遇到过请托的事,那时清华已经不送学生出国了,但还是名校。“在昆明也有人想把自己的子弟塞进(西南)联大来,我都拒绝了。”有意思的是,潘光旦自己考清华时,却认为“此中不可能没有关节”,因为他的舅父当时在南京管教育,结果200 多人考,只有11 个名额,而他和表弟就占了两个。
虽然有学生走后门,但是清华考试也招收平民子弟。建筑学家杨廷宝说过:“念清华的,大多是一批富家子弟,也有像我这样家境窘困的子弟。”其实所谓富家子弟,未必就是巨富。比如文学家吴宓,也就是来自陕西的一个小康之家。这一点,潘光旦的概括比较接近真相:“我是有过几个过从很密的来自工农家庭的同学。官僚、地主、买办、士绅与小资产阶级的子弟占压倒的多数是无疑的。但是大官僚、大地主、大买办家庭出身的似乎也不太多,一般都是较简朴的。”
就算是权贵子弟,进了清华,作风还是比较朴素的。着名爱国民主人士、民盟领导人潘大逵回忆说:“冯氏叔侄(冯国璋的子弟)在校中生活还比较朴素,读书也能用功,未有娇生惯养恶习。如我有时为他们补课,他们就争着为我擦皮鞋。”
清华最初是男校,直到从1916 年开始第一次向中国女学生开放,在上海公开招考男女专科生,在美国留学的时间与清华生大约相同,费用一致,算是让女学生也有公费留学的机会。招考时规定参考者必须品行端正、贤淑,没缠小脚,没有订婚,不超过23 岁,国文达到中学毕业程度,英文及科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就读。那一年经过层层考试后,共选拔出10 名中国女生赴美留学。
从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到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到1928 年改为清华大学,庚款赴美留学生共计1000 余名。以清华为中坚力量,形成了清末民初赴美留学的高潮。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不幸之中,清华又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希望她的明天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