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和张居正那么拼,为何挡不住国库变空

明初,承丧乱之后,国用充足;明中叶以降,社会经济大发展,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开启后,王朝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可国用却经常不足。自弘治开始,士大夫在奏疏里经常提到“国初赋税充足,现在不足”。这究竟是何原因所致?

海瑞出局

1569年,海瑞出任应天巡抚,其辖区主要为南直隶江南地区,此地乃明王朝最富饶之域,亦为国家财富要地,近四分之一税赋与漕运起运物资皆源于此。海瑞到任后发现,百姓将自家良田投献给有权势的大户,而赋役征派的都是贫家小户,还发现苏州、常州、松江三府官绅世家众多,这些人想尽办法兼并土地,应缴税赋能转嫁则转嫁,不能则拖欠。这不仅使百姓更贫困,还使国家赋税大量流失。这些士大夫通过联姻、师承、讲学等方式织成了庞大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海瑞自然要有行动——拿徐阁老家开刀,似乎是最合适的。

此时的徐阶是退职居家的大学士,也是名满天下的阳明学传人,或许还是江南首富。1547年,时任吏部侍郎的徐阶长子成婚,徐阶向弟弟借钱才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而等到1569年,徐阶竟坐拥田产20万亩,仅华亭的田租就有13000石,商铺众多、纺织业规模庞大。

海瑞最初是抱着商量的态度,建议徐阶退还半数田地。但徐阶称自己没有那么多田,很多是别人恶意挂在自己名下的。海瑞再次商量,徐阶依旧不听。徐阶开始动员人让海瑞下台: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称其一系列措施给江南带来了大问题。吏部对海瑞做出了调整,这便是历史上知名的海瑞罢官。

张居正的努力

针对土地集中与税赋转移的问题,天顺年间,苏州知府杨贡尝试进行清丈(仔细丈量土地),但因大族富豪抵制,压力过大而结束;海瑞在江南的退田,也遇到了盘根错节的困难。万历六年,因言官奏请,张居正要求在全国清丈田土,计划万历十年完成。

清丈开始后,部分藩王支系选择闹事赴京,一度打起黄旗,上书“拦挡者斩”。事态严重,万历严惩闹事者,并明令敢于阻挠清丈,不分宗室、宦官、军民,据法重处,这才平息了风波,也震慑了各地藩府势豪。为了推进政策,张居正先从自己开刀,主动放弃优免权(有74石,但各种混入有640石),与百姓一体当差。

到万历十年,全国基本完成清丈,新增地亩总额多达180万余顷,扩大了税基,自然也就减轻了税赋,而且土地确权后,税赋更加均衡。但这一系列行动对既得利益群体触动太大。

万历皇帝没有通过完善国家基础数据库扩大税基来增加收入的决心,也没这样的人力。他选择了从一派繁荣的经济领域入手,让亲信太监去各地开矿、在各节点征税,也就是史书所说的“矿监税使”。根据后来的记载,矿监税使引起了巨大的负面问题,甚至和王朝灭亡挂钩。但矿监税使也确实为朝廷征收到了税收,正是这一积累,在天启初年,能够有1000多万两的内帑投入辽东战场以应对危机。

结构性缺钱

后来尝试救世的是孙传庭。进入陕西后,孙传庭便开始了他的“清军清屯”,几个月的时间即见效果:一番操作后,西安卫营“凭空变出”万余名士兵,以及这么多人一年多的饷银。朝廷没出一分钱,只是清理地方积弊就解决了兵饷问题,实现了“以秦兵卫秦地,以秦饷养秦兵”的目标。

孙传庭认为他的举措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祖制,也就是让卫所能够提供兵员和粮草。这又是一项面临巨大阻力的方案。孙传庭明确指出:“权贵、豪强、衙蠧、学劣与各项奸徒,百计阻挠……贻国家以单弱,此其为人毒犹逾于流贼,而奸更甚于细作。”他的调整最终也没完全实现,战死潼关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辽东战争开始后,西北边军半两银子的月饷经常停发,山西民众的税粮一次次加派,而富裕的张岱却在泰山过着一人一餐一两银子的奢靡生活。明王朝的缺钱是结构性的,自然也就只有结构性的改革才能改变。而不均的税赋遇上推不动的改革,终究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当延绥吃不饱肚子的军人与民众揭竿而起的时候,天下贫民云集响应,明王朝风雨飘摇,而曾经的既得利益者与他的王朝会被一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