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知兵法而不知诡计

定军山被夺,夏侯渊被斩,曹操统大军来报仇。两军隔汉水相拒。

刘备与诸葛亮来看地势。诸葛亮见汉水上有一带土山,可藏千余人,于是回营吩咐赵云:“带五百人,全备鼓角,伏于土山下。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中炮响。炮响一番,擂鼓一节。——不要出战。”

赵云受计去了。诸葛亮却在高山上暗窥。第二天,曹兵来挑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都不发。曹兵自回。到更深,诸葛亮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刚刚歇定,命令放号炮。子龙听见,命令鼓角齐鸣。曹兵惊慌,怀疑劫寨。等到出营,不见一人。刚刚回营想休息,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

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夜夜如此,夜夜惊疑。曹操惊,下令拔寨退三十里,就空处扎营。

诸葛亮笑说:“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下令背水结营。刘备问计,诸葛亮说:“可如此如此。”

曹操见对方背水下寨,心中疑惑,使人来下战书。诸葛亮批来日决战。

第二天,两军会于中路五界山前,列成阵仗。曹军呐喊着杀过来,蜀兵望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曹操见蜀军背水安营已疑,今又见弃马匹军器更疑,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

曹兵刚刚掉头,诸葛亮号旗举起。刘备中间领兵杀来,黄忠左边杀来,赵云右边杀来。曹兵大溃而逃。

曹操传令大军回南郑。只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张飞得严颜代守阆中,分兵杀来,先得了南郑。曹操心惊,望阳平关而走。

刘备大兵追至南郑褒州。安民已毕,刘备问诸葛亮说:“曹操此来,何败速?”诸葛亮说:“曹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疑。曹军于博望被烧,新野受挫,乌林挨打,华容中计,都因遭诸葛亮诡计所算,因而曹操与诸葛亮对阵,一见风吹草动,便疑这疑那。

而诸葛亮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法,于是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虚兵使其一连三夜心神不安,以夺其势;接着以背水结营、丢马匹军器以疑之,促其退,于是乘势掩杀,使之大溃,终获全胜。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将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一军事思想,历来受到兵家的高度评价。

兵法千章万句,其要者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人”。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敌人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行事,就能分解强敌,以少胜众,以弱胜强。

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认为要“出其所必趋”,“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避实而击虚”,都是说攻虚击弱之法。

能不能“攻虚击弱”,决定于能否善于“示形”,所谓“示形”就是伪装和欺骗。

孙子强调“示形”要做到“无声”“无形”,“因此能为敌之司命”。意思是说善于“示形”者,自己一方的动作,敌人毫无所知,这是因为伪装得很好,使敌人像是眼瞎耳聋一样,看不见形,听不到声;而我方却是目明、耳聪,对敌人动静一清二楚,所以能指挥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