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杀了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南宋皇帝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意思是,下旨让岳飞自裁,将张宪和岳云依军法处斩。《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则是“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意思是,直到年底,案子无法了结,秦桧写了一张小纸条递给狱卒,随后便传出岳飞的死讯,岳飞时年三十九岁。这表明是秦桧矫诏害死了岳飞。虽然史料记载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但是岳飞遇害于大理寺监狱是铁的事实。百姓听说岳飞的死讯,无不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的大臣“皆酌酒相贺曰:‘和议自此坚矣!”。秦桧杀岳飞是矫诏而行吗?有人立刻反驳说:“不对!要杀一个枢密副使,秦桧没这个权力,这是赵构的旨意!”那么赵构又为何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赵构亲笔题写的“精忠岳飞”四个字说起。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赵构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召见岳飞,并且亲笔题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绣在一面锦旗上。同时提拔岳飞为镇南军(今江西省南昌市)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不久又迁为江南西路舒、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制置使。赵构此举充分体现了他对岳飞的信任和倚重,开启了这对君臣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初并不和谐。靖康二年(1127年),岳飞听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立刻给赵构上书说:陛下登基,社稷有主,应该有充分的伐敌谋略。陛下最好回东京坐镇,不要南下去临安。应该“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大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岳飞的上书虽然一片赤诚,忠心耿耿,却让赵构非常生气,以“小臣越职,非宜所言”为由,将岳飞“夺官归田里”。被罢官的岳飞并没有回乡,而是到大名府河北招抚司投奔张所去了。张所独具慧眼,非常器重岳飞,让岳飞归“八字军”王彦指挥。可是王彦心胸狭窄,一次岳飞杀敌心切,擅自行动,王彦就判岳飞死罪,幸好被宗泽拦住,请求让岳飞戴罪立功。岳飞果然不负宗泽所望,汜水关一战,升任统制官。宗泽死后,岳飞归属杜充部,在开封南燕门大破叛军王善,升为武经大夫。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侵。赵构为了偏安东南,卑躬屈膝地给粘罕上了一道《乞元帅书》,在书中哀求金国元帅把他收为臣属,只要金国不消灭他,什么都可以献给金国。如此怯懦的君主与誓死恢复被占江山的岳飞,二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可是,赵构的乞降并没有改变粘罕灭宋的初衷,甚至越发坚定了灭宋的决心。建炎三年十月,十万金军杀过长江,破建康、踏江南,沿溧阳、广德、安吉、湖州、杭州、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一线追击赵构,赵构从舟山仓皇出逃。就在金军过江时,岳飞的上司杜充率众到江北投敌了。岳飞只好收拾残兵,重建自己的队伍,“岳家军”开始形成。他领兵在敌后的广德六战六胜,在宜兴四战四捷,阻滞了金军进攻的脚步,保护了一方安宁,深受百姓爱戴。可这却违背了宋朝的陈规旧例,为岳飞将来遇害埋下种子。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兵在江南军民的抗击之下只好北撤,岳飞率领本部人马乘胜追击。金兵北撤过江时,遇到韩世忠在黄天荡的顽强阻击,岳飞抓住战机,在牛头山设伏歼敌,获静安大捷。金兵全部逃过长江后,岳飞率兵收复了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因此声名大振,终于受到朝廷的奖励,赵构从此对岳飞另眼相看,授岳飞为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通泰镇抚使,岳飞开始步入南宋高级将领的行列。

岳飞能如此快速地获得提升,除了他英勇善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金国方面。因为粘罕拒绝了赵构的投降,还打算彻底消灭南宋,赵构不得已而抗金,因此对主战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岳飞的地位和价值也就显得重要起来。粘罕为什么不接受赵构的投降,这不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好机会吗?因为粘罕不想在中原建立赵氏政权,他本来扶持张邦昌为帝,建立“大楚”。张邦昌主动退位让粘罕非常恼火。后来他在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建立新的傀儡政权,立宋朝降将刘豫为帝,即伪齐政权,对赵构的南宋形成巨大的压力,对赵构没有信心的人,纷纷选择投降伪齐,比如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宋将李成众率数万人投降伪齐。看着伪齐日渐强大,金国又将陕西划给刘豫,整个中原都成了伪齐的国土。翌年四月,刘豫将伪齐的首都迁到开封,改称汴京,又加大对南宋的进攻力度。绍兴三年,刘豫攻陷邓州,强盗出身的李成投降了伪齐。襄阳知州李横,随州知州李道,听说消息后弃城而逃。不久,郢州、唐州和信阳军相继陷落,伪齐的势力更加强大。

面对伪齐的压力,赵构的政权岌岌可危,必须有人为他独当一面,抗衡伪齐。此时岳飞崭露头角,值此用人之际,赵构这才亲笔题写“精忠岳飞”四字。绍兴四年(1134年),赵构任命岳飞为荆南和岳州制置使,准备北伐收复失地。此时无处可逃的君主与誓死北伐的将军终于有了共同目标,虽然是暂时的,却使岳飞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赵构的绝对信任,岳飞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所谓“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岳飞挥师北上,很快收复了随州、郢州和襄阳。随后,岳飞向皇上建议:“襄阳、随、郢,地皆膏腴,苟行营田,其利为厚。臣候粮足,即过江北,剿戮敌兵。”岳飞的建议得到了赵构的支持。不久,岳飞又收复邓州、唐州及信阳军。

南宋政权终于在岳飞等几位将军率领军民浴血拼杀之下,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积蓄北伐的力量。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给高宗上书,建议起兵北伐。赵构读了岳飞的上书后,回答说:“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意思是,有你这样的大臣,我没有任何忧虑,无论进军还是驻守,我不会干预。后来又把岳飞召到寝宫,当面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同时授权岳飞节制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岳飞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鼎盛。可是好景不长,赵构对岳飞的态度渐渐地发生变化,最终二人反目成仇,赵构甚至下旨杀了岳飞。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