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三害” 的周处: 从救赎到献祭

1、

周处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周鲂,是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年少时,周鲂读书很用功,然后被举孝廉。当然,周鲂能被举孝廉,可能也和自己的父亲周宾是广平太守有关。

周鲂作为太守,在鄱阳任上干了整整13年。而这应该也是周处作为周鲂的儿子,年少时可以在家乡土地上纵情肆欲的原因。

周处少年时期的生活有些一言难尽。如果你仔细看《晋书·周处传》中的记载,周处少年时期所谓的“顽劣”之处,无非也就是那几句话:“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他喜欢骑马、打猎,为人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喜欢享受。

三国时代士族子弟大都喜欢骑马、打猎的风气,周处有这个爱好并不算另类。但问题就在于,《晋书》记录他“顽劣”之后还有四个字:“州曲患之。”“州”在这里指州郡,“曲”指“部曲”。何为“部曲”?《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明确说:“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换句话说,所谓“部曲”,就是指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在当时的东吴,名门士族都有自己的部曲,而且还会世袭。作为名门士族的依附,部曲的衣食住行与自家“领主”的兴旺与否息息相关。

周鲂一脉,在东吴不能算是望族,但作为鄱阳的主政官员,周鲂还是有自己的“部曲”的。可问题在于,周鲂晚年的仕途并不顺利,且按照《晋书》“处少孤”的记载,在周处小时候,父亲周鲂就去世了。

所以周处当时所处的环境,就很容易想象:虽然贵为太守之子,但太守苦心经营之后已驾鹤西去。现在这个宝贝儿子天天飞鹰走狗,不像要带着大家过好日子的样子,那些老部下自然就看不惯。而对这一点,周处自己心里其实有数,所以才会有他向部曲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请教这件事。其中固然有周处自己希望改过的原因,但也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2、

之后关于“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估计很多人很熟悉。

周处先是吊打山中白额虎,然后又立斩水中强力蛟。尤其是水中斩蛟一战,历时三天三夜,大家都以为周处与蛟同归于尽了,“三害”尽除,皆大欢喜。

没想到周处安然而归,搞得大家的表情都很复杂。彼时彼刻,周处才幡然醒悟,原来所谓的“三害”,第三害就是他自己啊!

醒悟之后,周处就去寻找陆机和陆云以求开导——陆家这两兄弟是当时的名士,而且他们的父亲陆抗和爷爷陆逊,是东吴的两代名将。

周处最终见到陆云,说出自己的焦虑:“我想好好提高自己的修为和素养,但年纪不小了,怕是来不及了。”

陆云语重心长地告诉周处:“古人早上知道自己的过失,晚上就可以改。你的前途挺好的,你应该担心的是没有下定决心、立下志向。一旦能那样做,何愁不能青史留名?”

周处大受触动,于是痛改前非,终于走上正途。

这段“浪子大杀四方然后猛然回头”的故事,经《世说新语》的记载,流传千古。周处在被陆云点醒后,“处遂改励,终为忠臣”。然而少有人知,周处为了这个“忠臣”的评价,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3、

其实严格地说,周处不是完美的忠臣。

洗心革面后的周处确实一直在积极追求进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东吴的无难督。“无难督”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官职,由君主亲自任命。因为无难督要统领一支叫“无难军”的特别部队——其唯一的职责就是对君主负责,是拱卫君主的直属禁卫军。

周处是东吴第六代无难督,由君主孙皓亲自任命。但孙皓是一位末代皇帝,他登基没多久,东吴就亡了。东吴亡国,是孙皓自己主动请降的,为了表忠心,他还写信发动群臣一起投降。当然,从这点来讲,周处也并非不忠——他是遵照自己君主的命令,和群臣一起投降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