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和《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
其实,《何尊铭文》和《尚书·周书·梓材》所记载的“中国”,已经有了多重含义。一是用来指称天下之中心的洛阳地区,即后来所说的中原地区;二是用来指称一国之中心的京师;三是用来指称商朝、商朝人、原来商朝统治地区以及西周人、西周统治地区,即用来指称国家政权。
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并不等于“中国”观念也同时出现于西周初年。据此,又有学者提出“中国”称谓始于商朝的观点。“‘中国一语在周人社会中是一个较为流行的习语。既然是流行的习语,就应该有一个较长时段的流行与传承过程,其流传的时间上限,自然不会止于周初,而应该是西周之前的商代”。
确实,西周时期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应该是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时间,甚至不止于商代,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追述夏代关于“中国”的文字记载及相关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说,至夏代已经在出现“中”之观念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中国”观念。
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国”观念,虽然已经具有多重含义,但尚无用以指称华夏及文化的含义,说明“最早的中国”并非是一个用以指称华夏族的民族概念,也不是一个用以指称华夏文化的文化概念,而是一个用以指称天下中心,一国之中心的京师和国家政权的概念。至于用以指称华夏和文化的“中国”,则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