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正大三年,大诗人元好问出任南阳府镇平县首任县令。他上任之初,为了表达他勤政爱民、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特地在镇平县衙门口张贴了一副对联:“希冀文案无冤案,渴求镇平永太平”。谁料想有人偏偏不“太平”,元好问刚刚上任,就遇到了一宗奇怪的争夺布匹的案件。
农历三月十八这天,是镇平县城隍庙庙会,元好问极想赶庙会与民同乐,顺便了解镇平的乡风民俗。谁知他还没出发,就听得衙门口“咚咚咚”三声鼓响,原来是有人鸣冤告状了!
元好问立马升堂问案,早有衙役带着一老一少两人跪在堂前。老者是个盲人,约有六十岁上下;少年身强力壮,约有十六七岁。两人异口同声地向元好问诉说,是对方见财起意,要讹走自己的两匹布,希望县太爷为自己申冤做主。
元好问命衙役解开包袱,把布匹摊在文案上,然后命二人述说事情的经过。
少年眼泪汪汪地对县太爷说,今早他拉了几捆柴进城赶庙会,临行前,他娘把自家织的两匹布用包袱包好,嘱咐他顺便到庙会卖掉,连同卖柴的钱合在一起,再多买些棉花,够她纺织一春,度过春荒。半路上碰到这个老汉也要进城赶庙会,他想着盲人行路艰难,就扶他坐到车上。到城里下车时,老汉竟然把包袱紧紧抱在怀里不撒手,硬说这包袱是他的。少年最后叩头说:“大人哪,没有见过世上竟有这样恩将仇报的人,望青天大老爷为我做主!”
少年刚刚诉罢冤屈,老人就声泪俱下地向元好问哭诉:“青天大老爷呀,我瞎子的命苦啊!小老儿今儿进城赶庙会卖布,原想着这个小青年一番好意,半路上捎我坐车进城,谁想到他早就起下不良之意,下车时硬说这两匹布是他的!小小年纪便如此贪心,可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望老爷替我做主,惩治恶少,以挽颓风!”
嘿,可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元好问望着这一老一少,捻着胡须,不动声色地说:“看来,今日本官可要认真审一审这些布匹啦!”大堂上下人们无不吃惊——布匹又不会说话,元大人又如何能审布匹呢?
大家都“唰”地把目光投向大堂,看元大人如何来审布匹。只见元好问把两匹布一块一块地翻看,反复审视着布匹成色瑕疵,并用双手卡算着布匹的长短尺寸。接着,更加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元好问认真地把布匹合拢在一起放在嘴边,好像在对着布匹窃窃私语,然后用包袱包好,把包袱放在耳边,似乎在倾听布匹对自己说话。最后,元好问笑着对那一老一少说:“刚才布匹告诉我,布匹上有特殊的记号,你俩谁能说出布匹上有啥记号?”
面对元大人提出的问题,少年一脸茫然,干瞪眼说不出话来。盲人老汉马上接口说:“启禀大老爷,我发现我家的布匹梢头的边没有锁好,怕它的边线进一步糜散,就在上边打了两个结,请大人明察。”
元好问看着盲人老汉,微笑着点了点头。卖柴少年见状,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元好问进一步问卖柴少年:“我说小伙子啊,你进城卖布,既然不知布匹上有啥记号,就应该知道布面的长短宽窄。现在,你来说说布面尺寸是多少?”
听了县太爷的提问,少年更是抓耳挠腮、满面通红地告诉元好问,他今天是进城赶庙会卖柴的,卖布只是捎带,他娘又没有告诉他布面的尺寸,全凭交易时再用尺子丈量。盲人老汉一见少年答不上来,连忙接口说:“启禀大老爷,我家的布面一尺二寸宽,两丈四尺长,两匹布的长短宽窄一样,望大人明断!”听了老汉的话,元好问对老汉又是一番点头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