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府里,董诰已知他的来意,开门见山说道:“只要老尚书答应保守秘密,把你我私会之事从脑海抹去,我还有一计,保证能让皇上把洪亮吉从伊犁放回来。”
别说保守秘密,若能达成目的,朱珪死都不惧,他当即对天起誓。董诰也不含糊,提笔写下几个大字——春暖花开日,壮士归来时。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朱珪自然晓得。因而,不再多说。
转眼,一两个月过去,朱珪的忧虑越来越大,事实果如他所料:皇上收到的谏言逐日减少,明哲保身的官员日益增多,甚至,还有一些官吏开始编谎话混淆视听。
那天,他把自己的心事告知董诰。董诰却不提救人之法,反让他找一个诚实的丹青妙手给洪亮吉画一幅像。
朱珪迫切想知道原因,奈何董诰死活不肯说,只能遵从。事不宜迟,他以最快的速度聘了画家,雇了保镖,让管家率队前去伊犁。由于路途遥远难行,车队从当年霜降出发,直到次年惊蛰才回到京城。
然而,盼来了画像,朱珪竟又不忍第一时间告知董诰。
这是因为,是年春天,北方连月不雨,出现大旱。董诰要么去考察民情,要么陪皇上祈雨,要么筹措开仓放粮之事……总之,忙得不可开交。事分轻重缓急,与百姓的生计相比,疏通言路这件大事倒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时下,春播已错,夏播要是再错过,百姓就得喝西北风了。小满过后,朱珪这个古稀老者也坐不住了,他拄杖加入求雨的队列。这天早上,朱珪跪在皇上不远处祝祷,董诰忽然挨到他身边,小声索要洪亮吉画像。朱珪苦笑:这节骨眼上,怎么跟皇上说啊!
他从衣袖里拿出揣了好多天的画轴,缓缓递给董诰。不料,未及叮嘱,董诰早一把夺去,转身搀起了嘉庆帝。
这下,哭笑不得的变成了皇上。君臣两个行至僻静之所,嘉庆帝问道:“朕正虔诚求雨,大学士为何捣乱?”
董诰看四下无人,悄声道:“皇上可听过一句话——天上无雷不下雨。臣以为求雨必先请雷神归位。”
嘉庆帝觉得有几分道理,忙问雷神在哪?董诰答了声在这里,就把画轴递了上去。
须臾,一个面目狰狞的大汉跳入嘉庆帝眼帘,那汉子长着又红又皴的大脸,瞪着布满血丝的大眼,蓄着蓬松杂乱的头发胡子……跟传说中“色如丹,目如镜,毛长三尺”的雷神颇有几分相似。
眼看画像,心念大雨,嘉庆帝不觉有了下跪的冲动。只是,膝盖着地前猛然瞥见题识中有句话——绘壮士洪亮吉于伊犁……嘉庆帝顿生不悦,一把撕毁画像,厉声喝问董诰为什么拿犯人当雷神糊弄他。
董诰惶恐道:“皇上息怒,臣万不敢愚弄皇上!关于雷神附体洪亮吉一说,可是咱京城最厉害的几个道士算出来的。他们对臣讲,只要皇上赦免洪亮吉无罪,雷神定会重回天庭,施展布雨神术,解万民倒悬之急。”嘉庆帝一向迷信,特别崇信仙道。再者说,为求雨,他把能想到的法子用遍了也无济于事,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万一脾气暴躁、敢跟朝廷叫板的洪亮吉真是雷神转世呢!
主意拿定,他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并左右督御史等,亲拟上谕为洪亮吉昭雪。意想不到的是,嘉庆帝写完“钦此”二字,忽然天空黑云密布,雷声滚滚,没多久,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久旱逢甘霖,可是人间大喜。嘉庆帝一高兴,非让董诰把道士们请来领赏,董诰自然不肯照做——道士的那些话都是他瞎编的,这场雨也不是什么雷神引来的,而是本该这天下的。
董诰也是凡人一个,他怎会知道今天要下雨呢?这啊,都是钦天监那帮善观天象的能人们推演出来的。为了将假戏做真,让钦天监把天将大雨的好事只告诉他一个人,董诰在仗势压人的同时,暗地里没少花银子。
洪亮吉被无罪释放,各种奏疏终于渐多起来,心中大石落地的朱珪也紧守约定,再不对任何人提及“董诰计救洪编修”的事。一直到他病危之时,董诰前来探视,他才把心中疑问说出。为让好友瞑目,董诰终究还是把那三计的始末讲了出来。
朱珪听后先是点头,旋又摇头:“前两计好解,唯独末计老夫委实想不通透,洪亮吉初贬伊犁,大学士便暗谋‘请雷神’,敢问是如何算出来年春旱的?又是如何预知芒种后有降雨的?”
董诰笑着解释,大清地界那么大,水利又不发达,肯定有闹旱灾的地方。至于预知后来下雨,完全是钦天监“春旱不过夏、久旱雨必下”的经验……
笑着笑着,董诰突然正色道,与其说他用了三计,不如说是三赌。第一赌,牵出帝师,赌的是皇上会重情;第二赌,拉上百官,赌的是皇上肯从众;第三赌,以求雨为由请释,赌的是皇上拥有一颗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仁慈之心!
董诰说完这些,朱珪欣慰地闭上了双眼。
话说,因为朱、董守口如瓶,嘉庆帝一心维护自己声誉,此事再无第四人知道。所以,《清史》中对洪亮吉大案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若不是后世学者从董诰存留于世的诗作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恐怕嘉庆三判洪编修的谜团至今无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