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约定

我出生在四面环长江的扬中市新坝镇新坝村,从小记得父亲常年在很远的外地工作,但他只要回来都喜欢带我们去长江大堤看百舸争流、风吹浪涌之景,听惊涛拍岸、江水奔腾之声,感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境,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长江对岸巍峨耸立的圌山,永远忘不了父亲曾经讲过的一个又一个关于圌山的故事

父亲早年在无锡丝织一厂工作,后到河南省创办固始县丝织厂,不久母亲也去工作。幼年,我特别盼望父亲回来,很多次问奶奶:“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奶奶总是说:“快了,你看到圌山吗?你爸爸会从圌山那边回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扬中没有跨江大桥,唯一的汽车过江通道是圌山脚下大路镇至新坝栏杆桥的汽渡。圌山位于我家西北方向,由于扬中地势低洼,圌山十分凸显。从此我经常抬头看圌山,仿佛看到它,就看到父亲。有一天,我发现:我走,圌山也走;我走到哪,它就跟到哪;我停,它也停,仿佛是一座活山,始终跟着人走动。父亲回来后,我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笑着说:“这么小就知道思考问题了,是个好孩子。但这是一种错觉,其实它并没有动,就像月亮挂在天上,你始终看到它一样,长大了你就知道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但这座山会一直跟着你,看着你长大,你将来要好好学习,做有用的人。”我似懂非懂,但从那时起也喜欢上了圌山。

可怜天下父母心。紧张繁忙的工作没有冲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在我即将上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带我们姊妹三人去河南固始上学。出发那天,艳阳高照,蓝天白云,圌山格外醒目,过了长江很快经过山下,我们三个孩子紧盯山上遥望,父亲看到我们兴高采烈的样子说:“圌山,古称‘瑞山,秦始皇东巡此地见瑞山耸峙长江之滨,形如巨龙,瑞气升腾,担心产生新皇帝,遂去掉’瑞字的‘王旁,并用方框将其框住,赐名’圌山,在汉语字典中,‘圌字,唯一只指此山。”停了一下继续说,“秦始皇这样做并没有压制住这片区域人才辈出,比如这里出过南宋理学家朱熹;清代张玉书官至宰相,编撰过《康熙字典》;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赵伯先,镇江城区建有伯先路和伯先公园……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做人才。”又指着山顶说,“看上面的宝塔,叫’报恩塔。传说古时有位母亲怀着儿子即将临产,走到扬中这片江面过江时,突遇狂风暴雨,小船翻船,有几位好心人不顾冰冻严寒,跳江营救,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救上岸,并助其顺利产下儿子。这个孩子长大后学习十分用功,考取状元,为报答救命之恩,在山顶修建了这座报恩塔。这座塔也一直提醒着南来北往的人,要知恩图报。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你们要向他学习,将来也考个状元!”我觉得父亲了不起,知道的东西真多!这次虽与圌山擦肩而过,但我第一次知道圌山是座有故事的山。

生活有时就是循环。在河南固始县上了一年学,父亲感觉河南的教育与江苏的教育有些差别,担心耽误我们的成长,终于与母亲一起辞去工作,带着我们重回扬中。那天坐车一路颠簸,又看到圌山,父亲说:“现在我们在山北,家乡扬中在山南,去年我们从南绕到北是离开家乡;今天我们从北绕到南就回到家啦,圌山是我们进出扬中的标志。”我抬头仰望,此时圌山就像一头趴在地上的老虎,“虎头”伸向长江,报恩塔矗立“虎背”。夜幕即将降临,我们到达大港汽渡坐等轮渡过江,父亲指着山北的“虎头”说:“那里有五座小山头,称’五峰山,是圌山的一部分,其中一峰直插江边,俗称‘圌山关,历史上就是军事要地。宋代名将韩世忠曾率军驻守,后建有圌山炮台,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曾英勇抗击从长江入侵的外国侵略军。1949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我军利用炮台狠狠打击了联合反抗的三艘英军军舰和国民党军舰,’紫石英号遍体鳞伤,挂旗投降。我们生活在圌山脚下,要传承它英勇顽强的精神。”自此,我才知道原来圌山还是一座英雄山。我提出要父亲带我们上山看看,他说:“来此需要安排专门时间,今天天色已晚,改天再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回到扬中,回到原来上学的班级,发现自己尽管才离开一年,但两地所学内容还是有较大差别,初期难以跟进。父亲很着急,自己辅导不了,就主动找老师帮忙。这时我才知道父亲从小生活艰难,吃尽辛苦,历经磨难。父亲3岁时我的爷爷去世,主要靠他姑母救济长大,东奔西闯后,深知文化的重要,下决心培养子女读书,靠读书改变命运。我也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和母亲辞去河南工作的良苦用心。此间,父亲一度在新坝服装厂工作,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为企业成长成为当时全镇最大知名企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时,我们也忘记了要求父亲带我们登圌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