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应有尽有的自己

离我家两公里的地方即将修建一座图书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我三天两头地搜索它的建造进程,以及图纸,看到临湖的落地窗,就想象自己已经坐在那里读书。我还三番五次地跑到工地上,看到每个工人都很亲切,觉得他们如此辛苦,在帮我建造更美好的明天。总之,以读书人自居的我,将自己的幸福指数与这座图书馆紧密地挂起钩来,只盼望它早一点建好。

某一日,我一如既往地搜索那座图书馆的消息,心满意足地躺在沙发上,面对着家里那个巨大的书架时,忽然产生了某种困惑,我到底是喜欢看书,还是喜欢图书馆?抑或是喜欢那种“喜欢图书馆”的感觉呢?

如果是第一种,我根本不用等到图书馆建成,此刻,我的书架上就有那么多我精挑细选来的书,大多没有读完。如果我真是个爱看书的人,无论在自家的沙发上还是在飞机上、地铁上,我可以把所到之处都变成图书馆。但很多时候我宁可刷微信,也不愿意打开一本书。事实上,对某种场景的迷恋,已经成为我们进入真实生活的障碍。你以为你是在心心念念地等待时机,实际上你是在纵容你的拖延症。即使那座图书馆建成了,我真的能够一蹴而就地进入我想象中的读书状态吗?我估摸也难。

这世上根本没有应有尽有、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变成应有尽有的自己。

见过一个把自己活得“应有尽有”的朋友。

有次和一些同行去某地参加一个活动,坐火车,时间很长,入夜时大家又饿又累,忍不住地抱怨这次出行是“生存大挑战”。只有一个人很安静,头一歪就能睡着,醒了就在看书。最让人羡慕的是,他看了一会儿书之后,从包里取出一只平平无奇的保温杯,又取出一袋茶叶,再去车厢连接处取水,不大一会儿,铁观音的馨香就穿越车厢里的浊气,清奇地浮现出来。

我忍不住问他如何能够闹中取静,他笑起来,说,能不能静下来,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觉得“不应该”。你觉得应该有张床才能睡觉,有套好杯子才能喝茶。但是人生苦短兼造化弄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摆台啊!要想活得好一点,就要学会即时进入,有套好茶具当然好,但你一定要知道,火车上也是能喝茶的,用保温杯也是能泡出好茶的。那一刻,他脸上的富足感让我羡慕,那是一种身无长物就能走过万水千山的轻灵。想起庄子所说的“无待”,不期待任何事情发生的人,都是像他这样把当下的自己用得很好的人吧。若你自己就是一座花园,你也不会像我这样,期待着你家小区门口赶紧修建一座花园。

如今我们都不爱听“断舍离”这个词了,太像一种话术,但是我所理解的断舍离,不是扔点用不上的破烂或鸡肋般的榨汁机之类,而是要扔掉对茫茫未来的期待,切割掉你所以为的必需条件,身无长物就地取材地面对生活,也许才能不虚这人世之旅。

实现这种断舍离的关键,是切断和未来的通道。

比如说我现在就不再搜索那座图书馆的消息,当我惦记起时,会立即劝自己去找本书打开——以“使用已有的东西”取代“期望未来的东西”,能够物尽其用,并且获得及时的满足感。

与其梦想诗与远方,不如学习把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好地使用,请将目光落在三尺之内,想想看,眼前所有东西的潜力,你有没有挖掘穷尽,而离你最近的那个“东西”,其实是你自己。所以,把此刻的自己用好,就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