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光阴几十载,今岁中秋到眼前。中秋临近,接妻子微信命令:到高铁扶沟南站接儿子回家过中秋节。和谐号高铁列车仿佛穿过几十载岁月鸣笛进站,出站口人流涨潮般涌了出来,一张张四下张望的脸庞,漾着笑意。双双眼眸,滴落秋水。这个时节,这个地点,人们行色匆匆,有谁不盼望着早一点儿与家人团聚呢?每一个游子心中那一轮故乡的明月,年年岁岁照引着游子的归乡路,圆圆的,润润的,亮亮的。
我一边开车,一边向儿子炫耀似的普及中秋知识。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月神活动,初兴于先秦,普及于汉,官方认定于唐。始为秋分之日,后北宋正式定为农历八月十五,一直沿用到现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离地球最近,最亮,最圆。从远古先民到一代代华夏儿女把对团聚的渴盼,对团圆的期望,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寄托于每月一次的月圆,并赋予其“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传说。随着文字的发明和文化的繁荣,漫漫历史长河涌现出无数耀眼的文人大咖,面对一次次月圆,他们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于是许多包含神秘传说、富于浪漫色彩和充满思亲怀乡愁绪的诗词名篇便随着文人们的泉涌般的文思应运而生,流传至今。儿子“哦哦”地应着,眼睛却没离开手机,手不停地拨弄着屏幕,估计在打游戏。我停止了滔滔不绝的讲述。儿子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说:“哦,手机上有,可全了!”我一时无语,继续驱车回家。
才嫌日落脚步紧,无奈夜幕应时来。县城里,路灯、彩灯交相辉映,扮靓了节日夜空。千家宴饮,万户欢庆。我小试身手,做了几个菜,拿出红酒,摆上月饼和苹果、葡萄、猕猴桃、红枣、花生等时令鲜果,一家人围坐一起,说东话西,欢声笑语,共度中秋佳节,倍感日子幸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儿子已在一家央企上班,女儿还在读研,我和妻子工作事业虽然平平淡淡,日子倒也无惊无险,一家人彼此祝福,岂不乐哉!其情其景令我想到一句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才有了我们无数个家庭的团圆和幸福。作为华夏儿女中的普通一员,我真心地祝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团圆。
然而,一家人的欢宴之后,内心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是什么呢?寻觅心底,闪现出来的正是儿时家乡夜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几十年了却始终圆圆的,挂在心空,不曾被岁月淹没。
我索性走出家门,顺文化东路走上熟悉的贾鲁河农牧场东关大桥,随后一路沿西大堤向西南慢慢走去。
东天边,一轮满月刚刚跳到村庄谁家的屋顶上,排列的树木枝叶也遮挡不住她那激动得微微泛红的脸庞。她慢慢地向上移动,羞答答的样子。
大堤上三三两两结伴赏月的人,偶尔走过身边。我边走边感叹:这些年发展得太快了!现代科技启动了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上午还是顺顺畅畅的交通,几小时后的下午,县城内大小街道满满的都是车辆在蠕动。归乡的人们驱车回乡,像海水一样定期潮起,数不清的车辆像大大小小的贝壳随波逐浪,被推卷到家乡的海岸线上,沿街迤逦排去。高速、高铁、手机,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工具,使人们减轻了跨越千山万水阻隔的舟车劳顿,解除了人们以前长久难以团聚的思念愁苦,使人们以前不轻易实现的阖家团圆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为无数家庭增添了无限的幸福和欢乐。饭店茶肆,街谈巷议,常能听到对如今美好幸福生活的赞叹,那发自心底、满脸洋溢的幸福感,仿佛在注解着而今这能快节奏实现的团聚,就像八月十五那圆圆的月亮一样,愈加高升,愈加美满。
今月初吐辉,梦月已高悬。淡淡光亮里,我的思绪如钓钩般勾起儿时家乡那一轮明月。八月十五当天,在农牧场当工人的父亲会买好月饼带回家来,往往还会捎回来一些又大又香的苹果,几个又大又白的白面馒头,还有糖果等好吃的东西。母亲忙完农活,中午或晚上就会支起鏊子炕上几张大焦馍,里面揉上新收的芝麻籽儿,焦香焦香的,令人回味悠长。饭菜备齐,院子里放张小桌,摆上月饼和时令鲜果。月亮已升起老高,玉一般滋润透亮,满院子亮如白昼。祭月仪式也不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常常是母亲一句“好了!吃饭吧”就宣布了祭月仪式的结束。然后,父亲会把一块大月饼牙成八份,家里每人一小牙月饼,喻示一家人团团圆圆。有时父亲还会讲囊萤夜读、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孟母三迁等励志故事,来激励我们兄弟发奋学习,父亲的讲述对我影响深远。
还没吃完饭,小伙伴已来到家里喊着出去玩,匆忙吃过饭,抬起胳膊习惯性用袖子擦了擦嘴,这动作往往会遭到母亲训斥,但是往往是训斥声还没落地儿,人就一溜烟儿没了影儿。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月光,我们最爱玩的就是藏老猫,也叫捉迷藏。墙旮旯、柴草垛、杂物堆等,凡能钻进去的地方就是我们小伙伴的秘密藏身处。经常一玩就是大半夜,有时,父母喊几声让回家睡觉;有时,干脆听之任之,随便玩。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伴藏得太隐秘了,大家实在找不到他,就都回去睡觉了,没想到他也在麦秸垛里睡着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早起。这件儿时趣事儿,几十年来成了我们几个人相聚时常提常新的谈资和笑料,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充满童真而美好的回忆。儿时,家乡那一轮明晃晃的圆月,却深深地窖藏在记忆里,随岁月越来越散发着乡愁的甘甜和醇香。
二十几年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我都会和妻子带着孩子一起回家陪母亲说说话,叙叙家常,寻找一下儿时的美好记忆。回来时,母亲常常收拾好院子里自己种的蔬菜和水果,一包包装好不容商量地让我带回家。那一包包撑得满满的,是母亲对儿孙满满的关心和疼爱。在父亲去世几年后,母亲于去年溘然长逝。今年的每一个周末,尤其是这个中秋节,我心底里多次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但是人已不在,院子已空。心中禁不住无限怅然:去年中秋月一轮,母爱殷殷润儿孙。而今母逝无家回,佳节何处安心魂。
“出来赏月啦!”迎面一熟人打招呼,思绪拉回眼前。但见,一轮满月早已升上天空,银辉四射,自身仿佛在太空中游走。真是“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啊。
但见,贾鲁河水波光粼粼,汇沙入淮,直通大海,东南而下,奔涌不息。真正是“水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啊!”
站在贾鲁河大堤之上,遥望江淮一色南天里,感叹古人和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怎如此?而今的人们,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少了离愁别绪,多了幸福美满,人们尽享现代科技之便,更加珍视这传续千年的中秋团圆。
踏着无边的月色返家,由圆月而生的满怀思绪却如贾鲁河水,滔滔奔流。这种对团聚的重视,对团圆的期冀,从远古部落到当今社会,几千年来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着,追求着。
一路上,只见万家灯火通明,欢歌宴饮,尽显升平。月光下,形单影只,几十载事业无成,只有满腹的胡思乱想和空牵挂,还是回家“举杯邀明月”吧!怜惜今岁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