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维生素去哪儿了

维生素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维持身体健康和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说到维生素A、B、C、D、E,却没人说起维生素F、G、H、I、J,它们去了哪儿呢?

“维生素”这个词是如何产生的呢?在1912年,“维生素”最先由波兰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命名。他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用来治疗脚气病,冯克把这种物质叫作“维持生命的营养素”,又叫作“维生素”。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提取方法的完善,新维生素被不断发现,为了避免维生素之间重复并且错误的出现,人们不得不统一命名维生素。于是,国际生化学会和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建议用化学命名法来统一维生素的名称。

科学界就约定按发现的顺序用大写英文字母为维生素命名。如黄醇被称为维生素A、钙化醇被称为维生素D、生育酚被称为维生素E等。

但到了命名维生素F的时候,出现了混乱,这和维生素B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维生素B种类繁多,科学家们很快找出了其中2种,本来打算顺延大写字母F和G命名,但是为了区分同一类维生素的不同功用,1927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将新发现的物质命名为维生素B1、维生素B2。

后来出现的必需脂肪酸,本来要被命名为维生素F,但很快就发现,必需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只是脂肪,而脂肪不算是维生素。于是,到了今天也没有出现维生素F,反而是维生素B家族越来越庞大。

在维生素B1、B2被发现后,B3到B17陆续问世,B12a、B12b、B12c等也相继出现。这些出现的新物质,虽然立马被套上了维生素的头衔,但后来被证明有些根本不是维生素,于是被除名了。还有一部分新物质,因此拥有了新名字,比如维生素B5改名泛酸,维生素B9改名叶酸。

总之,后来新发现的物质,因为重名或者实质上是混合物的原因,导致维生素B家族的编号出现了很多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