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刻在DNA里的唐诗余韵

“当你离开故乡的时候,在某个夜晚,当你和李白一样抬起头看月亮的时候,那些早已刻在你DNA里的情绪,会被月光唤醒。”你听过有人这样评论李白的《静夜思》吗?

“最深沉的思念,反而是刻意的遗忘。”这样描述唐诗中的分别,听起来是不是很特别?

这些话都出自他的语文课堂。他叫高盛元,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高中语文老师。他讲的是选修课,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拥有四十多万粉丝;他身上的标签不多,却让许多人为唐诗,为语文课重新贴上了标签。

有人这样评论高盛元老师的课:“他的屏幕上只有诗,没有注释,但我全能听懂。”诗歌在他的讲述中,不再是一种韵律的堆叠,不再是深奥难懂的文字符号,而是变得温暖可亲。

高盛元老师讲《淮上与友人别》中“君向潇湘我向秦”的“向”字:“你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它是有方向的,你是往北,我是往南,然后你会发现这个‘向’是有速度的。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距离拉开了,而这里的距离显然不是物理上的距离,它给你的感受就是,我们两个人一撒手就天涯永隔,这是心理上的距离。”高盛元老师的话像暗夜里一束明亮的月光,照亮了你心里的某个角落。那一刻,满屏弹幕:“这首诗,我一下子就懂了!”

在高盛元老师的课堂上,你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就被他带入诗歌里所描述的画面,那是有泪有笑、有呼吸有温度的画面。甚至有人说:“听了他的课,会哭。”

高盛元老师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如是说:“你会感到一种莫大的孤独,而带给你这种感觉的就是江水,江水就是时间。一个孤独的个体悬挂在巨大的时空之中,原本他的孤独是有所慰藉的。我(李白)本来是有朋友的,人在世界上有朋友,就可以撞身取暖。可是,我的朋友已经走远了,他的船已经消失在天的尽头。这时,你会看到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孤独个体,留给李白的只剩下孤独本身,再也没有其他东西。”高盛元老师的话似乎是在解读古诗,又似乎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解读生活

在高盛元老师的讲解中,总会有一个画面、一句话、一种感觉,让你猛然间心中一动。他讲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引用顾城的《门前》来形容这种感觉:“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将一份隐隐约约带着甜蜜还带着苦涩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听他讲两个年轻人的爱而不得,听他点评那句“昨夜星辰昨夜风”:“星辰和风是因为我们的相遇而显得重要。我们需要共同保守的是这个秘密。但是他(李商隐)最后的感受是什么?他觉得,‘我’要去上班了,‘我’的整个人生像一株随风飘转的蓬草。什么叫蓬草?是无根的。他感受到人生的一种无根感,一种漂泊感。为什么?因为对他来讲,爱是无根的,爱在他这里是没有落地的。所以,他不断地重温‘昨夜星辰昨夜风’的感觉……尽管爱是不能落地的,可是昨夜的星辰和昨夜的风,对‘我’来说构成了一种永恒。”那一瞬间,我们懂了李商隐,也懂了一点点爱情。

弹幕评论道:“浪漫到浑身发麻。”“突然间热泪盈眶。”……

听完这样的唐诗课,你会发现,原来我们骨子里都刻着一样的“诗歌DNA”:那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氤氲在我们呼吸中的,一代一代从典籍和梦里传承下来的诗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