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娘”的标签被父母发现

“你想赚钱就别进体制内啊,又不是我和你爸逼着你,还不是你自己没本事春招没人要。”

“你既然会写稿子,那就不要接受现在这份工作啊,还想靠这个养活自己,别做梦了。”

在和平相处了半年之后,我们家“母慈子孝”的假象再次被打破。

简单来说,毕业后决定留在老家体制内的我,心有不甘,只想摸鱼安闲度日,下班后投身于自己的天地。但现阶段也不过是写写随笔投稿,或是帮之前同事做做策划,并没有多么可观的收入。

我是接受现阶段状态的,但父母却不这么想。父亲希望我在单位会来事儿,有眼力见儿,母亲则狠狠地给我扣上“清高”的帽子。

我和妈妈吵了起来,但底气不足。我只能说她把钱和文字画上等号,愧对于她接受过的大学教育

她厉声呵斥:“你读研究生了不起吗?我这代人能上大学,比你现在读书含金量高多了。这个家还没到我看你脸色、考虑你心情说话的分。你就算成了世界首富功成名就,也得听我的!我是你的娘!”

我是你的娘。这是妈妈和我吵架时的底牌,每每无计可施或理亏时,她便会放出这句话。或许比起底牌,“王牌”更适合这句话的分量,任凭我舌灿莲花,也没法战胜这个既定事实。

从记事起,我便知道自己妈妈是年轻漂亮的,再大一点,才知道70年代出生的农村女孩能考上211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是怎样优秀的存在,加上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这一切都成了妈妈骄傲的资本。

她的骄傲,体现为对我的严格管教。从小到大我都很听话,从不惹事,也有礼貌。但即便如此,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基本上每天我都会挨打,原因是奥数题做不出来,或者做得太慢。一巴掌下去,我被打得两眼发黑冒金星,还有次妈妈拿着水笔气急败坏直戳我脸,至今还留着印。

独生子的家庭里,母亲对于儿子的控制欲似乎比女生家要来得强,尤其是当妈妈没有工作,也没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时,儿子,就成了母亲的成果。她们需要理想化的、能给自己争面子的儿子。像我妈,就极为享受人家夸我优秀懂事时,她表现出的谦虚模样。

当然,很多家庭的妈妈是被迫在家带孩子,但至少我妈不是。在我看来,她只是单纯地不想上班,她在社会性上的缺位,需要我的“成功”作为弥补。

我们的关系,在我上高中时逆转了。一次,她一巴掌呼来时被我挡住,我甩开手臂不自觉稍稍发力,妈妈没站稳,往后退了两步。这应该是防御而非反击,而妈妈却在亲戚朋友间广而告之说我“打她”。也多亏了这次,之后我几乎没再被甩过耳光。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算是被“家暴”过的,这些事情的确在我心里留下了过不去的记忆。这一点也经常被我妈说成是我记仇,但我没有恨,更没想过要报复。

进入大学后,我不再被动挨打。我参加了学校辩论队,吵架时变得“有理有据”,加上已经是成年人了,妈妈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便时常用到了最开始说的那张“王牌”——“我是你的娘”,以不变应万变。

她总是在吵架时强调自己的“含辛茹苦”,我则反驳道万千母亲都是如此,的确辛苦,但没有到用来攻击孩子,更没有到“感动中国”的程度。

她说我自以为是、忤逆,我只叹曾经血肉相融的人却在想法上天差地别。

能说会道这一点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母子是“复制粘贴”。性格上,妈妈是白羊座,我是狮子座,都是风风火火、重感情的火象星座。

但我和她又很不同,妈妈的底色是骄傲自信,我则是自卑下的自尊。用更加互联网的说法,她是绝对的外向E型人格,我却是月亮天蝎上升巨蟹、具备ISFP人格的狮子座。

母子相像是在很多情况下的默契:我和妈妈的笑点类似,口味类似,对文学作品的偏好也类似,都有洁癖,甚至服装品味也能凑到一块儿。这些其实是生活中很可贵的部分,当处于这些相似之中,我和妈妈都感到十分轻松舒适。

但这些默契和舒服,仅存在于我和妈妈和睦相处,或是具有共识的前提下。正如我对于文字的感性,好的时候可以和妈妈谈天说地,而在她拒绝和睦时,我的感性就成了多愁善感、自命不凡。而她的攻击绝不仅限于此,每每和她争吵时,我总容易生气到哭,这时她总会说:“只有娘炮才会哭。怎么,以前得了抑郁症现在又发了吧,真是个神经病。”

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妈妈对我的期待——做一个阳光、阳刚的男人。

而我和她的期待越走越远。

初中时,我被班上同学起外号叫“x姐”,当时的我喜欢和女生玩,也没觉得怎么样。直到初三,有次爸爸来学校接我,碰上班主任聊了几句。回家路上一切如常,爸爸还去餐馆打包了我爱吃的菜,而在吃完了晚饭后,爸爸一耳光上来,直接让我跪在门槛上。我不知做错了什么,直到爸爸说班主任告诉他“x姐”外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