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社恐,都是装的

社恐和社牛,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标签,同时出现在00后身上。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交分裂症”,还总结出了相关“症状”——

熟人面前岁月静好,上网立刻大呼小叫。

线下唯唯诺诺,线上论战头头是道。

校友群里隐姓埋名,互联网上八面玲珑……

很显然,前三半句代表社恐的一面,基本体现在熟人社群或者线下场景;而后三半句代表社牛的一面,主要是在互联网上隔空论战,或者隔着屏幕畅吐不快。

这种矛盾和分裂,难道就是00后社交生活的本质属性吗?

先上结论,并非如此。社交分裂症只是表象,尤其是其中社恐的一面,多数情况下是装出来的,并不是真的社恐。

社恐只是00后的态度,不是性格

首先要澄清一点,社交恐惧症不像社牛一样,后者单纯是个网络用语,而前者真的是一种心理疾病。

在医学上,社交恐惧症被定义为一种临床疾病,属于恐怖症的一种,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也属于这一类疾病。我们常说的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并列,都隶属于心因性疾病。

真正的社恐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心悸、恶心等痛苦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甚至需要药物治疗。

00后们自称人均社恐,显然不可能是心因性的社恐,而只是对非必要社交感到厌烦。这种厌烦心理,从00后对“团建”的态度中就能明显感觉出来。

脉脉提供的数据显示,“95后”中愿意参与团建的人数占比仅为11.4%,“00后”更是低至10.2%,而这一数据在“90后”职场人中还有21.6%。

00后尤其反感酒桌文化,部分90后也会如此,但表现不同。相当一部分00后根本就不会上酒桌,会找各种理由拒绝这种场合,实在没办法要上,就以一句“我酒精过敏”为由推辞,而90后还是会在半推半就中干下此杯,哪怕他们并不像70后、80后一样会说酒桌辞令。

桑泳是广州一名大三学生,她向记者透露,自己所在的高中班级毕业以来从来没有组织过班级聚会,因为“组织不起来”。大家更倾向于三五成群到网上找人组队玩剧本杀,而不是一堆人挤在餐桌前尬聊。

00后尤其喜欢剧本杀、密室逃脱这样的虚拟社交,而不喜欢老套的酒局和饭局,因为虚拟社交能回避针对隐私的拷问,直达快乐本身。而酒局和饭局中则象征着权力结构和社会等级,你无法表达自己,只能屈从于既有的权威之中,顺着长辈的意思说。

毫无疑问,00后是标榜自由个性的一代人,自由和个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敢于说“不”。标榜社恐,与其说是00后的代际性格,倒不如说是一种对非必要社交说“不”的态度。

要知道,酒局饭局在“00前”眼中,可谓是必要社交。因为参与这些场合,意味着能和长辈上级更熟悉,能有机会得到长辈上级的更多关注,从而赢得更多晋升机会。

但对于这样一个社会分化、流动板结化的时期而言,晋升茫茫、上升通路狭窄,与其委曲求全为了渺茫的所谓机会,倒不如追求一点纯粹的快乐,直接做自己。毕竟,快乐才是最必要的事情。

社交分裂症是不存在的,人均社牛才是00后

2021年11月,《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关于“社交恐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还有0.64%表示,自己真的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80%以上的社恐率,却丝毫不影响00后们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因为,个性的本质是表达,兴趣的本质是分享。作为互联网亚文化原住民的00后,自然不会缺席各类社交平台。

即便是再内向的00后,都总会找到愿意发声的领域和平台。

盈超去年刚刚考上大学,她的性格十分内向,但她并没有成为日式的“废宅”一代,而是一名兴趣丰富的宝藏青年。盈超酷爱网络文学,不仅熟悉各类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品,甚至于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都如数家珍,她还经常自己动笔写作,和同好们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