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蓝碳”

应对气候变化危机,仅仅依靠减排并不够,还得依靠生态系统把碳束缚住,不让它进入大气。

森林、草地、沼泽等陆地生态系统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称之为“绿碳”。

与此相对,在广袤的海洋中,利用海洋活动和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则被称为“蓝碳”。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报告中,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再度提及,才让人们关注到了海洋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约有40万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每年可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减排之外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作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具有极高的固碳效率。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也只占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高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

与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一样,蓝碳也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被植物固定下来的碳。但不同的是,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土壤中固定的碳可大范围且长时间埋藏,形成巨大的碳储量。也就是说,蓝碳密封性更好,能长期累积,有些更是有几千年历史,形成了几米甚至十几米厚的沉积物碳库。

除了固碳储碳,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还可助力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可通过减缓海岸侵蚀、保护岸线等方式保护海岸带。它们还能调节水质,为鱼类和贝类提供重要栖息地,甚至为许多濒危和珍稀物种提供栖息地。

我国海岸线绵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这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发展蓝碳潜力巨大。采取保护、修复、开发蓝碳产业等措施,有助于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为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提供重要支撑,这也是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不可忽视的“中流砥柱”。